游客
题文

历史上,中英.中日.中美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再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材料二2010年7月25日-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材料三  2009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是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两种观点?
(2)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3)材料三中“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奥巴马的谈话对台湾问题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有人说:如果没有美国打开日本的门户,日本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过渡到现代文明社会。也有人说,美国对日本侵略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给日本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相对来说,两国之间算是平等的。但是甲午战争之后这种局面就改变了,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那么大的转折,这跟两国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经验教训不能轻易忘记掉。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战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概括16世纪以后东西文明的走向。简述影响其走向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据材料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结合20世纪上半期有关史实说明为什么日本也输了?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从现代化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印度]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印度]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是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美]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觐:宗教多样性探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甘地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甘地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

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
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终学校……特旨明谕天下,罢废八股,自岁科试以至乡会试各项考试,一律改用策论,以明圣道,讲求时务……以研究古今中外之故,务为有用之学,风气打开,真才自奋……臣愚以为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
——孔祥吉编著《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
材料二今废时文者,恶八股之纤巧苛琐浮滥,不能阐发圣贤之义理也,非废四书五经也。……乡会试的三场考试中……第一场试以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此为中学经济。……二场试以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取其学通而不杂,理纯而不腐者。其磨勘之日,于三场尤需从严,如有四书义、五经义理解缪妄、离经叛道者士子、考官均行黜革。以前两场中经济补益之,而以终场四书义、五经义范围之。
——[清]张之洞等《妥议科举新章折》
材料三……朕(光绪帝)详加批阅,所奏(《妥议科举新章折》)各节剀切周详,颇中肯綮,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两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清]军机处《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一日
材料四张之洞、陈宝箴集团是当时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也是最为主张革新的团体。当人们从张之洞集团以及主要政治人物对康、梁所持的排斥乃至敌对态度,似可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并可大体推测康、梁一派的政治前景。
——茅海建《<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主张教育改革的目的及其对教育改革作用的认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教育主张上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采纳张之洞方案的政治意图,综合材料三、四,指出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各国之间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二主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是国际性的。……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中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结果是一场几乎给每一个社会都带来政治和经济压力的全球范围的崩溃……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为了避免“全球范围的崩溃”,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在不同时期对各国的损益有差异”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是近代中西方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探讨两者异同,能给我们带来些许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
——《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中)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下,人们急于索回被社会剥夺了的“天赋权利”,于是便表现出某种试图割断与群体联系的脐带,……李大钊……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
——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材料三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不同?两者有何共同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价值取向上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体现材料三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