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成全一棵树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不想,也很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子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擎着( ) 灼灼( ) 拎着( ) 绰号( )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母亲复杂目光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段面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
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⒄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文阅读(共8分)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大可惋惜”。无论是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刺秦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选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如影随形。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做人生中的另一道风景。韩愈接受了“朝奏夕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练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求功名,但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都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本文围绕“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这一中心论点设立了哪些分论点?
请你仿照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得照抄原文中的事例。
文章第⑥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说明文阅读(共8分)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通车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
B.目前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
C.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达到西方国家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
D.普及电动车能有效缓解能源的制约。 |
对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 B.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 |
C.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 D.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 |
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提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美国、日本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1)汽车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麻烦与不便?请列举两项。
(2)参考美国、日本等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做法,结合我国实际,请你提一条能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水刀》
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在诗词歌赋中,水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的,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股很细的高压水射流。一般来说,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刀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需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水刀加工的工件不仅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没有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⑥高压水射流几乎是无坚不摧、攻无不破,无论是工具钢、装甲板还是防弹玻璃,任何坚硬的材料都可以被水刀随心所欲地切削。高压水射流不仅可以用来冲孔、粉碎材料、消除合金材料表面的各种涂层,还可以用来对矿井中坚硬的岩石打眼和破碎岩石。
⑦在南非,工人利用水刀在地下几千米的金矿中切割石英岩壁上的矿块,还有人用水刀在冰山上打眼。用水刀切割具有准确无误和切割对象不走样的特点,在制鞋工业中,用它来切割鞋片,可同时切割四层泡沫塑料而不走样,不仅可节约10%~15%的材料,而且快捷省力。
⑧既然高压水射流可以用作“刀”来使用,那么它能不能用作“针”来使用呢?从科学原理上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现在人们正在努力探索无针注射器,它是靠一定的压力,把药液变成很细很细的水射流,快速地射入人的肌肉内,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又可以不用针头打针,减少消毒带来的麻烦,有效地减少交叉感染。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水刀优于金属刀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分条简要列出。
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文中第⑥段加点的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珍惜每一份伤害》
①在我10岁那年,爸爸到城里做小生意,把妈妈和我都带到了城里。我们租住在城中村,房子后面还有一块小菜地,妈妈在里面种了一些青菜、萝卜。
②我进入城中村附近的一所小学读书,因为上课专心、努力,回家后也勤于温习,所以同学和老师都非常喜欢我。恰在那段时间,班长因为和同学打架,被取消了职务,在大多数同学的推荐下,老师任命我为班长。
③这是老师和大多数同学对我的一种认可,可也为我遭遇打击埋下了伏笔。
④原来的班长,对被我取代这件事情难以接受,几乎从不给我好脸色看。放学前,班主任因为有很多事情忙,经常把收作业这样的小事交给我。我其实并不太喜欢做这些事情,但老师的要求也不能不听,只能硬着头皮上。每次我走到原班长身边,他都会对我白上几眼。他还在班里造谣,到处说我的坏话。渐渐地,我成了一些同学口中的“马屁精”、“报告王”,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
⑤我无法再忍受下去,就向老师提出辞去班长一职,老师问我为什么,我低头不语。老师很快明白了一个大概,就找原班长谈心。他们谈了些什么我不知道。当天放学后,原班长居然纠集了几个同学,在我回家的路上把我狠狠揍了一顿,还恐吓我说如果敢告诉老师就见一次打一次。
⑥虽然在回到家前就擦干了眼泪,但我脸上的青肿还是引起了爸爸妈妈的注意。我只能承认被打的事情,忍不住再次流下了委屈的眼泪。我对爸爸说:“爸爸,我们换一个地方住吧,我不愿意呆在这里,你给我换一所学校吧,远一点也没有关系!”
⑦爸爸沉默了片刻,拉起我的手说:“走,我们去菜园逛逛!”
⑧这个时候带我去逛菜园?我纳闷地跟着父亲来到菜园,爸爸让我去看看青菜长得怎么样。我走过去一看,好几棵青菜上都有一两条虫子,我连忙蹲下来捉虫子,爸爸却让我别急着捉虫子,他让我去看看园子边的杂草,问我:“上面有虫子吗?”
⑨“没有!”我仔细看了看,回答说。
⑩“嗯,看来我们需要把这些青菜种到杂草里才行,那样就不会有虫子了!”
11爸爸这话一说出口,我觉得他好无知。我笑着说:“种在垄子上会被虫子咬,和杂草种在一起不也会被虫子咬吗?”
⑿父亲一副纳闷的神情,问我:“为什么?”
⒀“因为它们是青菜啊,是青菜种在哪儿都会有虫子咬。”我指着一旁的杂草说,“如果是杂草的话,在哪儿都没事!”
⒁这时,爸爸脸上漾出了浅浅的微笑,意味深长地说:“那么你觉得,你换一所学校读书,就肯定不会有人来伤害你了吗?你不但不应为自己的受伤而难过,相反你还要为此而骄傲,因为你是一棵有价值的青菜,如果你是一棵杂草,就不会有虫子来咬你了!”
⒂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我的内心仿佛轻松和宽敞了许多。人生在世,遭受别人的伤害和打击都根本不算什么,那一切所能证明的,恰恰是我们自身的价值!
⒃从此后,如果还有人来伤害我,我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因为那样只会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我比伤害我的人优秀。
⒄如今,我已经拥有了自己非常不错的事业和生活,心境也始终保持着平和与宁静。我想,这与爸爸当初对我的教导是密不可分的吧!
⒅是的!一棵茁壮的青菜,又怎么会因为一两条虫子的伤害而黯然神伤、停止生长呢?(陈亦权/文,选自《好家长-青春期教育》2013年第1期,有改动)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
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第⒁段中画线的句子。
爸爸教育“我”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简单加以说明。
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初中的三年,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伤害,读了此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是怎么理解本文的“珍惜伤害”的。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⑴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⑵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⑶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目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⑷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⑸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⑹反过来说,。
⑺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
B.本文在第⑵段提出“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这一问题,接着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
C.第⑻段运用引证法证明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
D.本文除了运用引证法之外,还运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
第⑵段虽然只有一个句子,却不可缺少,它起着的作用。
请根据语境,在第⑹段中的横线上写几句讲道理的话。
为第⑷段的空格处选择一个道理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B.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C.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D.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比尔•盖茨从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中确立了目标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从感兴趣的事情中确立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