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克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A.② | B.③④ | C.③ | D.②③ |
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
|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
|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
|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
西方学者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下列能够支撑弗兰克本人观点的是
| A.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 B.欧洲的殖民扩张强行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
| C.各地资源和财富的涌入促进了欧洲的崛起 |
| D.人类各地区的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融合 |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 A.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 B.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
| C.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 D.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
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德国“考问世界”的
史实是
①《纯粹理论批判》出版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③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④创作《第九交响曲》
⑤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
|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
| 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
| C.“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
| D.“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