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
| B.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儒学 |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
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 A.“于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
|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
|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
|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
|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
|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
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生,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令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 B.科举制度的成熟 |
| C.贵族制度的衰落 | D.专制皇权的强化 |
柳宗元之《封建论》言:“夏、商、( )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其括号内应为( )
| A.春秋 | B.战国 | C.汉朝 | D.唐朝 |
对于宗教改革,甲同学认为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乙同学认为路德只是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教皇的奴役制,因此新教只是自然科学一时的貌合神离的同路人。下列各项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他们根本不了解宗教改革 |
| B.甲、乙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宗教改革 |
| C.只有甲的观点是错误的,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关系 |
| D.只有乙的观点是错误的,宗教改革用理性代替了宗教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