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由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转变到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原因是( )
| A.无产阶级的壮大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 B.民主与科学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
| C.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大力倡导 |
|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了幻想 |
面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
|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
|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
|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
|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
|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
|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认为:“俄国革命对20世纪随后年月中的重大事件及全球冲突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各项表述中,与帕尔默这一观点一致的是( )
| A.俄国通过这场革命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 |
| B.俄国革命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
| C.俄国革命胜利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出现 |
| D.俄国革命实现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8世纪末叶, 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