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撕日历的日子
迟子建
①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谢幕了。
②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子上记着一些人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说明着已去岁月的沉重。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③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长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地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得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数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也许会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④于是想到了撕日历。
⑤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长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一轮无与伦比的圆月,一些隐约的白云以及袅娜奔月的嫦娥飘飞的裙裾。下面是挂日历的地方,纸牌留着一双细眯的眼睛等着日历背后尖尖的铁片插进去,与它亲密的吻合。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便听得见灶房的柴禾噼啪作响,有煮粥或贴玉米饼子的香味飘来。这多半是善于早起的父亲弄好了一家人的早饭。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被架在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凉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饭。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就随之跟了进去。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你只好起来了。
⑥有时候我起来后去撕日历,发现它已经被人先撕过了,于是就很生气,觉得这一天的日子都会没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没拥有它似的。
⑦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团圆的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每当白雪把院落和农田装点得一派银光闪闪的时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过去了,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一号,便有由衷的快乐。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
⑧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翻它了,可见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⑨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当我串起今年的台历、将明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仍然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的。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离异的家庭就会复活,父亲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⑩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本文写的是“撕日历的日子”,为什么作者在开头花费笔墨去写对台历的所感所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⑦⑩段都写到了“嫦娥奔月”的彩牌,这样写的作用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全文看,撕日历带给了作者哪些快乐与悲伤?你作何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痕
陶纯
(1)那是一座6积不大的街心公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苹,园子中间矗立着一尊大理石雕塑,是一个手擎和平鸽的女人,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道边。
(2)二十年前,这里并没有这个街心公园。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亮的时候。二十年后,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十分醒目。
(3)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终于辨别出来了,那个久久枯坐在一张石凳上闭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刑警老马。
(4)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即便是黑道中人十分惧怕的刑警老马,也是奈何他不得,他像一条狡猾的章鱼,数次从老马的枪口下滑脱。
(5)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6)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逃离,逃到这片杂乱无章的地方来。他正陶醉在又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斜刺里杀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心说“不好”,扭头就跑,老马跑得比他还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他。他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路,他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哑地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没有逃脱——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倒在地。
(7)乃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8)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租了两间房,开了个海产品公司,专门倒腾海货,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然不担风险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再去抢了。
(9)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一家伙,他的心情格外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花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10)对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他左腿上的那个枪眼还赫然在目,并且走起路来一玻一玻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一辈子都抹不掉了。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大理石像不远处的一张石凳上,双手撑着一根拐杖。园子里除了几个刚放学归来在此玩耍的孩子外,没有别的人。
(11)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是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式风箱发出的声音,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下的弟兄扬言,出狱后要找老马算总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秘的念头。
(12)但现在.刘汉春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
(13)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漏出,在他身上萦绕。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问,你……你还认识我吗?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太多了,我记不清了。
(14)刘汉泰挽起裤脚,露出左腿上那个醒目的疤痕。老马摇摇头,说腿上吃过我枪子儿的人太多了,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衣衫,指着左肺部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种形状的疤痕。老马又说,你那个疤不算啥,我身上有十一处,不信,你过来数数。
(15)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枪口再往上抬半寸,很多人脑壳就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个搂枪机的动作。
(16)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有删改)小说第一段对街心公园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1)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
(2)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匠心独运,特点鲜明,请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6分)
小说标题“痕”意蕴丰富,试作探究。(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①清明前一日后晌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②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的杏花的粉白。
③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也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④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着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规定期树龄,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型,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月,各种树叶都变得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如何。我曾扒土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⑤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发生枯死,再换植一株也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感受。第②段描写了原坡和河川的景物,请简述这段描写的作用。
为什么“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结合文章概括作答
文章第③段描写了两朵盛开的玉兰花,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本文通过玉兰花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况味的思考,结合全文,探究题目“两株玉兰树”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2)当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这时,我察觉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于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4)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5)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来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
(节选自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第2段中“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一句里“新的东西”是什么?
第4段中“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里大山的“恐惧”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的科梅立菲已经停止了呼吸。
保罗已经崩溃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逼得他不知该向谁祈祷,也许真有神灵,也许真的只有神灵才能挽救科梅立菲,挽救一个19岁的生命!
科梅立菲已经挣扎得太久,太辛苦,也许这于他也是一种解脱。安安静静躺在那里,就像熟睡了一样,再也听不见“轰轰”的爆炸声,再也闻不见腐烂了的死尸的气味,也用不着担心食物会不会送来,更用不着担心炮弹会从哪个方向飞来,一下子炸断自己的双腿了。
……
一切都结束了。
又是一片废墟的战场。最可恨的是食物,以前是在食物中混合锯屑,现在纯粹是锯屑了,无论如何这都是很难咽到肚子里去,真见鬼,这仗越打越糟糕。
一架敌机在头顶上盘旋,一个俯冲,低空投弹,卡特猛一拉保罗:“趴下……”
炮弹在身后一米远的地方炸开了,泥土四溅。
保罗待硝烟散开,抬起头笑了笑,“又没射中,来,我们走。”
卡特挣扎着翻起身:“等等,保罗,出故障了,我没法走了。”
保罗慌忙跑过来,搀着卡特疾呼道:“你被击中了吗?”
卡特双手抱着腿,龇牙咧嘴地说:“骨头好像断了,真见鬼!”
保罗微觉放心,撕下自己的衣服帮他包扎,一面笑着说:“如果只是脚还算好……”
“算我运气吧。”卡特笑着说。
“好运气,”保罗用力点着头,“它代表着战争即将结束……现在我来背你,来吧。”
保罗横扛起卡特继续往前走,头顶上那架敌机还在盘旋,发出讨厌的轰鸣声。
保罗猫着腰往前走,“等战争结束后,我们再看看可以一起干点儿什么,告诉我,你的地址……”
卡特还没有回答,一颗炮弹忽然在左侧不远处落下,保罗一惊,微微蹲伏。
身上的卡特,软软地垂下了头。
硝烟散去,荒凉的战场上,保罗一步步蹒跚而行,嘴里絮叨不已,卡特却一言不发,仿佛世界就剩下了他们两人。
终于走到了野战医院,保罗也累得够呛,摇摇晃晃地走到门边,一名医务人员跑过来帮着放下一动不动的卡特,让他平躺在床上。保罗擦了一下满脸的汗水,轻松地说:“好了,卡特,你会没事的。”说着起身去取水,准备给卡特喝。医务人员的声音却异常冷漠地传来:“你白费劲了,他死了。”
手中的杯子掉到了地上,保罗的头深深垂下……
保罗的心绝望到了极点,又一次亲眼目睹了最后一个朋友死去,死神倏忽就至……他站起身,麻木地走了出去。
已经没什么好想的了。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苟延残喘,找不出一丝快乐的理由。
时间是1918年,德军的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点,到处有传言说要停战了,可是两边的军队却仍然对峙着。
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保罗的心已经死了。
德军在修战壕。
保罗坐在机枪旁,表情平静,自从卡特死了以后,他一直就是这样。木然地看着战友在准备工事,看一会儿索然无味,就扭过头从机枪上方看外边……渐渐地,嘴角泛起一丝笑意,枪前方有一只美丽的蝴蝶,这是战场的精灵。
保罗慢慢站起来,从战壕上面探出了脑袋,趴在沙袋上慢慢伸出手,伸向蝴蝶。
蝴蝶抖着美丽的翅膀,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手近了,近了……
“砰——”地一声枪响,那手猝然停下……五指慢慢松开,松开……
那一天,战场上是那么地沉寂和安宁。
当日战报:西线无战事。
(节选自《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有删改)卡特之死,并不是到医院时候才确定的,在这之前有多处暗示,请你结合文本指出来。
作品写科梅立菲和卡特之死,对后文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小说中出现的“蝴蝶”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西线无战事”的深层意蕴。
材料概括分析题
历史上的隐士文化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中国古代把社会成员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的士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掌握着知识技术和道德文化。而且,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这些隐士们往往是士人阶层中的精英,但是他们却如《旧唐书·隐逸》云:“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
“学而优则仕”通常是士人的人生轨迹,却又为何隐而不仕呢?很多学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就有对隐者的推崇和赞许。如《庄子·在宥》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故往见之。”这位成功的治世之君拜见隐逸的故事,便寓于着“真理”掌握在隐者之手。道家的出世思想对古代士人有巨大影响,冯友兰认为“道家者盖出于隐者”,庄子更是隐者思想集大成者。可以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中国知识分子培养隐逸情绪提供了“酵母”。
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儒家只是将隐逸作为“天下无道”之时的权宜之计,是手段;而道家则认为隐逸生活就是士人的理想归宿,是目的。道家以强调个体生命至上的“贵生”价值观,从而彻底否定了儒家追求“名利”、“仁义”等价值观。但是,道家也并不过分强调生活方式等形式上的隐匿,为了存身也可入世以自适,在此儒家的入世目的又成了道家隐逸的手段。由此可见,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各有所重,而隐逸方式则互有交错。这对于古代的隐士而言,在思想层面多了一方挪腾的空间——隐则为道而立德成名,出则为儒而立功成仕。从文章的第一段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有哪些特点?
作者引用《庄子·在宥》的意图是什么?
“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形似而异趣。” “形似”和“异趣”分别表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