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
——《历史必修Ⅰ》
请完成:
(1)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四国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上述四国的代议制有哪几种类型?
(2)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民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担任两届议员。
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利。
材料二美国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每州众议院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两年。国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宣战权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引自1954年宪法)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项目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国务院 |
||||
主席 |
副主席 |
委员 |
总理 |
副总理 |
国务委员 |
|
共产党 |
1 |
3 |
29 |
1 |
2 |
6 |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
0 |
3 |
27 |
0 |
2 |
6 |
(1)依据对材料二的理解,概括说明材料一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2)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3)简要比较材料三中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材料一中的公民大会的异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的部分成果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要写序号)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影响?
(4)材料三中提到的“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干涉。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回答:
(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李鸿章说:“自来备边驭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材料二 1896年,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他说:“钦政奉旨招商,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他还认为,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 1901年,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3分)你如何评价?(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5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材料二《拿破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材料三严复在译著《法意》(今译作《论法的精神》)中论述:“如孟氏(孟德斯鸠)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材料四 孙中山在1912年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中说:“三权分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吾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更令监察、考试二权亦得独立,合为五权。”“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2)《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指出上述条款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并说明其立法思想的渊源。
(3)概要指出严复论述中西方法律制度差异的意图。
(4)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与近代欧美国家相比有何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