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有权推翻那些违反民意,践踏公共意志的统治者的启蒙思想家是
| A.卢梭 | B.康德 | C.伏尔泰 | D.孟德斯鸠 |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 A.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 |
| B.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
| C.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
| D.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
从1957~1960年工业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产值却下降228%,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
| A.提出“大办农业,全面跃进” |
| B.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
|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 |
| D.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 |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A.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
|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
| C.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 |
| D.中国军队正在积极准备战略反攻 |
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
|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
| B.客观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 |
|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
| 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
|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
|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
| D.欧风美雨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