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资助,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节)下列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
B.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
C.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
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和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
C.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
D.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 |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崇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有效改变现实。 |
D.从柏拉图开始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几种颇有影响的科学传播模型。其中以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民主模型和温尼的内省模型为代表。缺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然而公众缺少科学知识,故需要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它。把科学与公众的基本问题看作是公众的无知或公众对科学事实和理论的不理解,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杜兰特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民主模型,其主要观点是:科学决策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即使公众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科研领域的科学,也并不影响他们参加对科学问题的讨论;而且实际上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科学更具有发言权。正是基于“共领域中的科学”这一前提,民主模型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必要性,强调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以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
温尼则进一步注意到,科学只有把自己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并结合地方性的公众知识,才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遗憾的是,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换言之,他们尚不具备内省能力。而公众却由于他们所处地位的特殊性而具备了相应的内省能力。温尼认为,公众的内省能力使其一方面对科学知识表示沉默;另一方面不再对科学知识保持高度的信任。这意味着科学家再也不能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了。科学家在处理具体的科学问题时,应与公众进行更多的沟通。总之,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型倾向于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实验室,并且首先通过会议和各种非正式印刷品进行传播,最后形成正式出版物,这才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但就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情况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在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一方面,科学知识由科学家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给公众:另一方面,外行知识也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途径。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科学传播的过程,则因此而成为了两种知识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向公众传播的过程。公众最终获得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也有外行知识。不仅如此,公众并不会因为知识的来源是否权威而厚此薄彼。相反,这两种知识是否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相冲突,才是决定公众究竟信任哪种知识的最重要因素。例如,“‘SARS’的源头为野生动物”一说是来自科学家的科学知识。“食醋熏蒸可防治非典”和“烟熏艾草可防治非典”则是来自外行专家的外行知识。有趣的是,这两种说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部分公众的信任。事实上,即使是两种防治的说法还有不小的区别,前者是始终未经验证的外行知识,而后者则是在后来经过了验证的外行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间并非泾渭分明,一些外行知识同样可能会由于经过了反复地验证而最终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科学知识。
对于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通常并不被科学家与大众传媒所重视的外行知识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下列对几种“科学传播模型”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是建立在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无知基础上的,因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
B.杜兰特的民主模型是在修正其缺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 |
C.温尼的内省模型认为。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意识到公众的内省能力在科学传播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D.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科学知识和外行知识是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 |
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的。下列不属于“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因素的一项是
A.科学家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参与科学。 |
B.科学应结合地方性的公共知识,并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 |
C.科学家能主动地和公众进行沟通,公众对科学也有发言权。 |
D.科学知识应更多地与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造成冲突。 |
下列有关“外行知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外行知识是否受信任,取决于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相融洽的程度。 |
B.外行知识在危机事件的科学传播中和科学知识起的作用是同等的。 |
C.外行知识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 |
D.外行知识经过反复地验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科学知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瓷的中国心
对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还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水、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鼬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和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雨过天晴的青色。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选自《解放日报》2007年7月3日,作者:陈鹏举)不属于“瓷的中国心”含意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反映的中国人对自然的留恋。 |
B.中国瓷的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举不胜举。 |
C.中国瓷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 |
D.中国瓷凝聚的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
最后一段中,“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从瓷的釉色和形制两个方面说明了外来瓷的特点,目的在于和中国瓷对比。 |
B.“就可能是东洋瓷”反映了语言的严密性,因为形制的别扭不排除是国内的劣质产品。 |
C.这两句话都是推测语气,推测的肯定程度有差异,前一句的语气更肯定些。 |
D.这两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进一步验证了全文的说明主旨。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唐代到宋代,花瓣口的碗花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渐渐变得细致了,由此可以寻查到人的心迹。 |
B.生活中,人们喜欢“斗笠碗”形制,是和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这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 |
C.“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这句话,隐含了作者对这种“美意”丧失的伤感。 |
D.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 实际上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冰裂”纹路,是自然天成的杰作,体现了天意的参与。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务实之举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的第二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于4月7日正式对外发布。“实施方案”提出,我国未来三年在医疗改革领域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公众看到了国家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所确立的工作方向和解决途径。在新医改方案正式推出后,五项具体化制度措施随即出台,让广大公众更加感受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的明确目标和务实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医药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不完善的医疗体制下,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为各种潜规则留下“作弊空间”,其中就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处方”问题。其特点为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机制相同的药物;病情不需要时,超疗程、超剂量用药;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药物等。“大处方”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群众对此极为不满。造成“大处方”大量滋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医院和医生从医疗服务中得不到合理收入,只能通过门诊药房补偿;加之药企药品提成的诱惑,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大处方”的蔓延。对此,“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国家逐步将公立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并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这些具体措施不再只是单独“切断利益链条”的治标之举,而是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实现“堵”与“疏”的密切配合,将对解决“大处方”问题起到根本作用。
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循序推进,像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医保转移接续等改革思路,就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在“实施方案”落实以后,如何实现药价下降、如何避免公共卫生服务“走过场”等现实问题也将会逐渐显露,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并一一化解。
“实施方案”提出的五项务实措施具体而明确,将为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它是国家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强劲信号,我们将以更加明确和务实的态度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选自2009年4月8日《光明日报》,有改动)下面各项对“大处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医疗方面的“潜规则”,是当前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备受诟病的突出问题之一。 |
B.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药物,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这都属于“大处方”问题。 |
C.“大处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对患者不合理用药,其结果是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
D.造成大处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药企对医院和医生在药品提成方面的诱惑。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实施方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方案”出台时间之快,体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务实的措施。 | B.它不是单独“切断利益链条”,而是“堵”“疏”配合,将对解决“大处方”问题起到根本作用。 |
C.它有效解决了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改的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D.它是推进医改的务实之举,显示了我国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家将逐步将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两个渠道,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这一渠道。 |
B.国家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所有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由于取消药品加成而导致的医院收入减少和亏损问题。 |
C.“实施方案”发布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不均等。 |
D.医疗改革的许多思路,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实施方案”落实后,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因此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①21世纪中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恶化。有人认为城市的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人们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必须限制。可是这种变相的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冲突。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知道这场博弈是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时,当他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②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过去说农民老实厚道,特别是那些越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越老实厚道。如今突然把这些农民称为“低素质”的闲杂人员,说他们是犯罪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了过去那个面对面的生活圈子,来到了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来无踪去无影,老实厚道已经不符合他们生存的利益。大家要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当然就没有必要信守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规则,偷偷抢抢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③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需要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这样,大家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
④现代国家成了维护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比如,当你到美国的一个大都市,可以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用不着担心自己受欺诈。现代国家的管理已经如此周密,保证了这种不相干的人之间的交易也是要重复的。不过,所有这些都不能取代基层的制度建设;在人们从村庄一样的面对面社区走进现代大都市所代表的陌生人社会时,怎么在最大限度上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城市化进程恰恰是这方面的一块试金石。
⑤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还是战后的日本。一位日本官员在10年前说了一句话:日本是一个村庄!高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战后日本给农民的福利非常丰厚,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东京的一个大公司跑到一个村子,一下子把村子里一年毕业的学生全雇下来。这样,村子里一代人集体进城,到了一个公司,有了终身的工作和优厚的福利。他们自然以公司为家,在大都市还和在村子里一样,维持着对小共同体的忠诚。
⑥从世界工业化的大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准入制度不仅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从长期看,可能会把治安搞得更坏。城市治安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和面对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的交易。上述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本文取材于薛涌《不要把穷人拒于城市之外》)
8.对“共同体精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更喜欢合作。
B. 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
C. 大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时时顾及对他人的责任。也就是说,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可以构成社会基础。
D.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城市实现长治久安的因素是()
A.国家应具有维持陌生人之间游戏规则并确保这种游戏不断重复的权威。
B.最大限度地维护传统的共同体纽带。
C.立法接纳入城者为城市共同体中体面的一分子。
D. 准入制度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
10.文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流”(中流阶层)与“中产阶级”都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区别却是明显的。“中流”更加注重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同时也与家庭背景、交际范围、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而“中产”则更多地强调经济能力。
在中国曾进行一项调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延东及其课题组曾在2002年10月至11月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0名城市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选择中间三类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3.8%。赵延东将之总结为“中间阶层认同”。
波兰社会学家奥索夫斯基曾指出,如果人们在社会不平等结构的认知上倾向于阶梯式分层模式而非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则说明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属于中间阶级或阶层。而根据赵延东的调查,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结构正表现为一种阶梯式的阶层结构,多数公众认可自己处于中间阶层。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将中国社会的“中间层”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家庭年收入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大城市居民。根据他们在2002年—2004年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五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进行的电话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间阶层们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偏好文艺、财经、自然科学等类别的读物,20%的中间阶层的人会看一些周报(刊)或周末报,这个比例几乎是其他群体的两倍。而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则较少。
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的“中流”们不同,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根据赵延东的研究,中国被调查者认可“中低层”的比率达到26.5%,中高层只有10.4%。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中国社会人群表现出一种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的倾向。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他们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收入降低,更集中表现为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动力普遍低落,他们没有进步的企图,“对人生热情低下”,甚至产生“怎么样努力也没有用”的念头。这些本该是“未来中流”的人,慢慢沦入“下流社会”。
日本学者指出,“中流阶层”事实上并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中流”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在经济发展期,大家相信只要个人努力,就能按照意愿顺利上升,而随着经济的下滑,社会差距拉大,这种公平感丧失,“中流”的共识也就解体了。下面有关“中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与家庭背景、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同“中产阶级”一样。 |
B.在经济能力、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三方面中,“中流”更注重后两方面。 |
C.各国的“中流”自我定位普遍偏低,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 |
D.“中流阶层”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对人生热情低下。 |
下列不属于中国的中间阶层的特点的一项是
A.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 |
B.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相当一部分人会关注一些周报或周末报。 |
C.偏好文艺,热衷于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
D.家庭年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居住于大城市。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据赵延东的调查可看出,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中国的被调查者“中层”认同率为46.9%。 |
B.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由“未来中流”滑入了“下流社会”,随着收入的降低,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低落,状况堪忧。 |
C.日本学者认为,只要有了平等的感觉和个人努力,就能形成“中流”共识。 |
D.公众的中间阶层认同是导致中国社会结构变为阶梯式阶层结构的最重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