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地球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除南北极点外,其余各地自转角速度相等 |
B.自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24小时 |
C.公转的速度为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
D.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
读某海域二月等水温线图,回答1~3题。图中M与N的最大温差可超过
A.14℃ | B.12℃ | C.10℃ | D.13℃ |
图中四条洋流中,其性质基本一致的是
A.L1和L3 | B.L2和L4 | C.L1和L2 | D.L4和L1 |
此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华北平原的土壤盐分含量最低 |
B.墨累—达令盆地农民正在收割小麦 |
C.美国温带森林区内地面光照较强 |
D.索马里寒流势力加强 |
下图表示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图中人均粮食产量围绕着趋势线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中间的趋势线到边沿的宽度,即为平均的波幅,产均波幅与趋势线之比,表示粮食产量的稳定性高低。波幅越大,粮食产量越不稳定。阅读图文资料,完成1—2题。1955年至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性表现为
A.稳定性越来越高 | B.稳定性越来越低 |
C.稳定性先变低再变高 | D.出现过两个明显不稳定期 |
图示最后一个粮食产量不稳定期,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农业结构调整 | B.自然灾害频繁 |
C.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 | 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
下图为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第1—2题。影响甲、乙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 B.白昼长短差异 |
C.大气环流差异 | D.正午太阳高度差异 |
关于甲、乙、丙、丁四地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地形平坦,可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
B.乙地水热充足,可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
C.丙地日照强,可发展园艺业 |
D.丁地草类茂盛,可发展乳畜业 |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下如表。据表回答1—2题。
降雨量 (mm) |
降雨 强度 |
混交林地 |
坡耕地 |
荒草地 |
油松幼林地 |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径流量 (L) |
泥沙量 (kg) |
||
33 |
弱 |
111 |
0.1 |
155 |
41.3 |
153 |
4.7 |
154 |
18 |
14 |
很强 |
29 |
0.5 |
327 |
39.4 |
71 |
0.8 |
212 |
25 |
19 |
强 |
28 |
0.3 |
113 |
1.2 |
51 |
0.4 |
52 |
0.6 |
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A.混交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 |
B.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荒草地 |
C.混交林地油松幼林地荒草地坡耕地 |
D.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
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地壳 | B.下地幔 | C.软流层 | D.地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