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各地区与优势农产品相一致的是:
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 |
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 |
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 |
D.海南岛—天然橡胶、甘蔗、出口水产品 |
从19世纪后期至今,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问题。能反映世界汽车产业中心转移方向的是
A.①→②→③ | B.①→④→② |
C.③→④→② | D.④→①→③ |
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
A.消费市场扩大 | B.原料供应充足 |
C.劳动力廉价 | D.技术水平较高 |
汽车产业中心的转移会使中国
A.环境污染加剧 | B.就业压力增加 |
C.人口向内地集中 | D.产业升级加快 |
读材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据西汉《史记》记载,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南方“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朝时北方大量的人口南移,先进农具和灌溉工具的发明(唐时的秧马,宋时的新式水车)提高了生产力,使这一带“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苏湖熟,天下足”。西汉时,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交通落后 ②水系稠密 ③地势低洼 ④土质黏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南稻北麦” 是我国农业地域的基本格局,它体现了
①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②人类不断改造并战胜地理环境的结果
③现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结果
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亘古不变
⑤气候差异是产生农业地域基本格局的主要因素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③⑤ |
该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回答问题。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 B.人口数量少 | C.经济落后 | D.远离东部 |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从土地上拔起一棵野草,往往并不十分轻松,即使拔起来了,根部也往往带起一个不小的土砣。一棵草尚且如此,一棵树、一片森林的作用更是可想而知了。
材料二取两只广口玻璃瓶,放于向阳的窗台上,里面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其中一瓶内放入一枝带叶的新鲜枝条,另一瓶内放入等粗的玻璃棒,数小时后,会发现放入枝条的瓶内水位明显低于另一瓶的水位。据测,一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和蒸腾8000吨水。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森林所起的生态作用主要是
A.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
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
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当地的降水 |
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什么关系 |
D.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
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读某区域图,回答问题。A、B两点都在回归线上,但自然带有很大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处自然带比B处自然带的种类成分和群落结构都复杂
B.B处自然带比A处季节影响大,树木冬季落叶
C.A处自然带受信风及寒流的影响
D.B处自然带是在海陆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下形成的下列有关A、C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地气候都是全年高温少雨
B.两地气候的形成的主要是由地形因素造成的
C.A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C地气候湿热,人迹罕至
D.两地都是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转移的理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