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4小题,共12分)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治章句。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竞来请托。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大统十年,除庆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榜。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逾怒曰:“王茂当死,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僧习为颍川郡为:治理
B.其使欲还,皆须有答使:令、让
C.庆辞气不挠,抗声曰抗:抗议
D.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旌:表彰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
成以其小,劣之。
B.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
吾欲之南海。
C.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D.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此乃朝廷恒典。”
②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  
③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  
④乃复施免罪之榜   
⑤庆乃进争之   
⑥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的父亲在选拔乡官时,有很多京城附近的权贵纷纷请求托付安排相关人员。柳庆代父写信,明确提出了选择乡官的标准,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权贵们的无理要求,受到了父亲的赞赏。
B.广陵王元欣是皇亲,他的孟姓外甥曾经因偷别人的牛而被柳庆捕获。但这个姓孟的人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柳庆放在眼里。柳庆召集众多僚属吏员聚会,当众用笞刑打死了这个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豪强贵戚。
C.有一胡姓人家遭贼人打劫,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柳庆就张贴了一份自首免罪的告示,促其自首,终于全部抓获了这批劫匪。
D.太祖因怒要杀掉王茂,朝中大臣都知道王茂没有犯罪却不敢进谏。只有柳庆挺身而出,冒着与王茂一起治罪的风险,替王茂鸣冤。最终使太祖认识到误杀王茂的错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
译文:                                                                                                                                                                                                     
(2)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译文:                                                                                                                                                                                                    
(3)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这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错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鸣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礼义,廉耻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卿相致:招来、使……来
C.羌性贪而吏清贵:推崇重视
D.前有八都尉好财货率:一概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国灭亡度/我至军中,公
B.国家有不亡者乎?/ 而无忘乃父之志
C.使马如羊,不入廐/ 农人告斜春及
D.有不始贪求者哉/夫圣人者,不凝带

下列句子中,上下句之间语意义关系相同的一组是()
①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②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③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④使马如羊,不以入廐
⑤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擅长搞阴谋诡计,好投要取巧耍花样,这归根究底缘于他们的无耻,正因为
无耻,所以也就无所不为了。
B.“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文章用比喻的形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世道衰微、风雨如晦、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C.颜之推对齐朝那位士夫的教子方法十分不屑,他对儿子所说的一番话的意思是,自己坚决不会效仿如此教育方法,也不希望儿子像那个齐朝士夫的儿子一样发展。
D.管促把廉耻作为维系国家命脉的支柱,欧阳修结合士大夫在国治理中的作用对廉耻与国家败亡的内在联系作了透彻的阐释,而顾炎武认为士无耻就是国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2)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孟子》阅读考查。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下列各项中,对以上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在这里指品德好的人,因为符合中庸之道的人处事能不偏不倚、合乎法度。
B.这一段话不仅讲社会教育,还涉及家庭教育。孟子认为,父兄等成年人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
C.“不肖”是贬义词,与“贤德”相对而言。
D.孟子认为,如果有德才的人不教育无德才的人,两类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大到不能用寸来衡量。

.孟子又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与上文的内容是否互相矛盾呢?请你简要说明。

课外文言文阅读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 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务农而不知节用爱农畜菜根延冬春
B.簸糠麸食秕稗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C.古之国者未尝敢忽招之去禁兵
D.国家罢尝经用者老死今尽

以下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却不知爱惜民力,这是不可取的。
B.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C.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D.作者指出并批判了高大健壮的人不种田而年老体弱的人辛苦劳作的不正常现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2)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

课内文言文阅读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凡变矣再:两次
B.大母余曰过:拜访,看望
C.何日默默在此   竟:竟然
D.有神护者  殆:大概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庭中通南北为
B.东犬西
C.二世
D.吾家读书久不

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是作者年少时学习过的地方,在这里,作者体会到了人生的苦乐悲欣。
B.文中描述了作者对母亲的一段难忘的记忆,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平凡场景,以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D.以口头语述说家常事的笔墨与意境,是归有光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比历代的散文更贴近日常生活。

翻译文段中划线句子。
⑴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⑵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①然,见于面,盎②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注】①睟:显现。②盎:充溢。
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这也是君子的本性。
B.君子不因为通达或困窘而使本性增加或减损。
C.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情清和润泽,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君子的本性不必言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在“四体”上,不用言语,别人也能理解。
D.孟子所描述的儒雅君子,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一,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文段中多次谈及“君子所性”,那么请问孟子所认为的君子本性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