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记载:“汉因循(秦制)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两汉政治经济制度“颇有所改”表现在
①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实行察举制 ④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④ | D.①③ |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中国军队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映出《时代》周刊
|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
|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最早找到这把“钥匙”是在
| A.五四运动 | B.中共一大 | C.中共二大 | D.国民党一大 |
《顾维钧回忆录》:“(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由此可见
| A.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嘴脸 |
| B.国民党政权迫于国内压力拒签和约 |
| C.在拒签合约问题上中国上下认识一致 |
| D.国内民众的抗议活动对政府的外交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