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八大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
C.“大跃进”使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提高 |
D.“大跃进”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纤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这种现象根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 B.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
C.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 D.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 |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语书》中,凡是“正”字都写成“端”字(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这一现象与我国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有关。据此判断,这批竹简应属于下列哪一朝代
A.西周 | B.秦朝 | C.西汉 | D.明朝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石壁上,并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这一政策指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 B.无为而治政策 | C.划疆分治政策 | D.重农抑商政策 |
有一首题为《古井咸泉》的诗中写道“不须煮海自流岩,煎出清泉味便咸;大地阳春应有脚,故教富庶在民岩。”这首诗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地区的煮盐业生产情况
A.山西 | B.山东 | C.四川 | D.陕西 |
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的先后顺序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采用 ②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③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④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② | C.②①③④ | D.①③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