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 A.儒家、墨家 | B.道家、法家 |
| C.法家、儒家 | D.道家、儒家 |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 B.朱熹 |
| C.李贽 | D.顾炎武 |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中,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所采用的是
|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墨家 |
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 B.人与自然的关系 |
| C.国与国的关系 | D.夷夏关系 |
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 A.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
| C.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