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主要出口物历年海关报告统计表
|
1871~1873年 |
1891~1893年 |
茶叶 |
1 022 159 公担 |
1 055 064公担 |
蚕丝 |
37 529公担 |
59 946公担 |
大豆 |
57 506 公担 |
760 522公担 |
棉花 |
8 486 公担 |
290 417 公担 |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产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具详,光绪十一、十二年两年,亏本自三四成至五六成不等,已难支持;十三年亏折尤甚,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因。”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劓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材料四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五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五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至1919“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一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 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阅读有关民主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尚书》
材料二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材料三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中华通史》
材料四“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强调对权力的制衡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
(3)材料五中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史实说明“新路”的特点(实质)。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思想?产生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指出20世纪60年代,促进新加坡、韩国发展经济的有利国际环境和各自的不利因素,并综述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