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主要出口物历年海关报告统计表

 
1871~1873年
1891~1893年
茶叶
1 022 159 公担
1 055 064公担
蚕丝
37 529公担
59 946公担
大豆
57 506 公担
760 522公担
棉花
8 486 公担
290 417 公担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光绪十四年(1888年),产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具详,光绪十一、十二年两年,亏本自三四成至五六成不等,已难支持;十三年亏折尤甚,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因。”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劓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材料四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五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五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至1919“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国际关系中,作为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奉行的特定意义上的绥靖政策,是随着二战前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逐步形成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西方舆论认为,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过于严厉。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杨格计划都表现出对德国的宽容。这种情结与和平主义思潮结合在一起,成为绥靖政策的政治土壤。此外,……一战耗尽了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国力,战后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给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经济上缺乏活力,造成军备上的滞后状态,使英法……不得不把政府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决国内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西方大多数政治家……一厢情愿地相信希特勒的目标有限,相信纳粹德国是抵御共产主义向西欧扩散的坚强堡垒,相信通过让步能将德国重新纳入维护欧洲安全的多边体系中来。这样,终于使绥靖政策逐渐成为30年代西方国家的基本国策。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9月1日,希特勒进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6月,法国沦陷。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奉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签订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条权利方面,妇女生是自由的,而且始终是与男人平等的……
第2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保存女人和男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3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而国民无非就是男人和女人的联合。
——奥林普·德·古兹《女权宣言》(1790年)
材料二

第一条
1791年
信仰、出版、集会、示威自由
第十五条
1870年
所有公民不得由于肤色、种族的区别或曾被强制劳役而受到选举权的限制
第十九条
1920年
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第二十六条
1971年
保护18岁以上公民选举

——节选自《美国宪法修正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女权宣言》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女权宣言》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后朝野上下求变思潮推动下发生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新闻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际上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是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
—— 郭汉民《放开眼界看“戊戌”》
材料二我认为今后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深入研究,应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思路,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标准。对于包括维新派与维新运动在内的一切历史事件与人物,既要弄清楚其起因和思想动机,又绝不能止步于此,而应深入、具体地考察其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而且,对于社会效果的考察,也应当着重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发展变化上,而不是笼统、抽象地谈论所谓的“斗争精神”云云。—— 赵春晨《坚持实践第一,重在社会效果的评价标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观点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指出作者关于维新变法的评价标准,并结合史实予以论证。

(12分)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试析其划分的依据。 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2)有部分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材料四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7分)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四中“世界变平了”的观点。(要求:对材料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