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对手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人物思想符合此观点的是
A.李鸿章 | B.郑观应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 B.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 |
C.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
D.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的问题 |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 B.关注西方科技 |
C.坚持“中体西用” | D.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汉赋和唐诗 | B.风俗画和文人画 |
C.宋词和元曲 | D.话本和小说 |
《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
A.提倡人人平等 | B.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
C.反对封建礼教 |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