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
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华民族是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在上世纪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最具指引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人物
旗帜
道路
成果
孙中山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道路

毛泽东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上升


材料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
(2)据材料回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怎样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反映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四 2008年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经69位院士联合倡议、百位专家七年论证,中华文化标志城最终选址在山东济宁九龙山……九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两城相距仅20公里。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归纳材料二、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持态度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济宁九龙山被选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依据是什么?

东西方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深刻的影响了以后社会的发展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
材料二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研究的主题。他说:“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应该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
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
(2)材料二反映出的思想主旨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
(3)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与材料二相比有何发展?

近代以来,人类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之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直到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直到牛顿出现,人类才终于结束了这种状态”?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曾经预言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2)你怎样理解蒸汽机和电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材料三
图一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61)图二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1969)

图三 中国 “嫦娥一号”升入太空(2007)
(3)图一、图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的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国际背景如何?
(4)2007年,中国成功启动探月工程,中国几千年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美丽的现实。分析中国从事这项战略活动的重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回首20世纪,没有人不承认,这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又一个波澜壮阔的百年。……20世纪的战争与以往不同。正是在这100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波及了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正是在这100年里,局部战争频发,流血冲突屡见,民族纠纷、大国干涉、宗教仇视以至恐怖活动,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和内容。
20世纪的和平得来不易。世界大战的惨烈……对和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为此国际社会先后组成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两个国际组织,以维护和平为宗旨。它们的活动为人类实践和平的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就像我们的血液永远是红色的,世代不会改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编者的话》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何不同?
(2)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为人类实践和平的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形成决议的表决原则有何不同?
(3) “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就像我们的血液永远是红色的”。著名画家毕加索在他的两幅代表作品《》《》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4)列举二战以后因为“民族纠纷、大国干涉、宗教仇视”而引发冲突的典型事件(两件以上)。
(5)20世纪,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枯竭等一些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形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抵御和消除这些威胁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