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
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近现代经历了几次发展的机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以下材料均摘自李家发《重庆历史与文化》) :
【材料一】1891年重庆最早的近代工业森昌泰、森昌正火柴厂建立。19世纪末,近代纺织业在重庆兴起并迅速发展,1900年,重庆纺织厂约占全国织布厂总数的30%。1908年,重庆的第一家蒸汽机械缫丝厂建立,辛亥革命后,发展迅速,缫丝厂和缫丝车占全省(四川省)缫丝业的35%和31%。1899年,举人文国恩筹办了重庆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煤矿,到1911年,小煤矿已发展到近30家。
【材料二】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迁入重庆的民营企业达254家,占迁川厂矿的90%。国民政府的9家兵工厂也迁入重庆,加上原有的两家,约占兵工署直属兵工厂总数的2/3。重庆建成包括军工、钢铁、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造船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
【材料三】1964年,中共中央在全国计划会议上提出:“以重庆为中心,用三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建立起一个能生产常规武器,并且有相应的原材料和必要的机械制造的工业基地。”
【材料四】1997年重庆被设为直辖市,重庆迎来了发展的新春天。图是20世纪90年代末现代化重庆崛起的景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重庆近代工业兴起的特点及其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这一计划的着眼点,为什么要以重庆为中心?(9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末重庆飞速发展的原因。(6分)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将对新疆的全面发展产生重大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章帝不欲疲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还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于窴,绥集诸国……班超遂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皆前世所不至,《山经》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自周哀,戎狄错居泾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1934年,中瑞西北考察团在罗布淖尔孔雀河下游发掘小河五号墓地(距今近四千年前),采集到近500粒白色小珠,后经科学家检测,小珠所用材料为海菊贝壳,这种海菊贝只见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海域。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中,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大部分属青玉,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墨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摘编自苗普生等主编《新疆史纲》等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的新疆地区在汉代称西域,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怎样使“西域内属”的。贞观年间,唐朝政府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措施?(12分)
(2)材料二对“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看法如何?请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谈谈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8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过程,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材料四图反映了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发生的一次深刻变化。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早期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请简要指出它在行业结构和企业分布上的特点。
(2)简要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
(4)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归宿。这一归宿是通过哪一事件实现的?它表明民族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什么变化?
(5)从以上材料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你可得出什么启示?
材料“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注:飞扬的意思)。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竟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
——摘自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回答:
(1)材料中所提及的“三事”分别是指哪三件事?
(2)如何理解“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
(3)“甲寅之役”后,山东地区的权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山东问题后来在我国引发了什么爱国运动?这一运动对中国历史有何重大影响?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已有2500余年的发展史。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儒学被统治阶级推为“独尊”的国家学术思想。近百年来,儒学的独尊地位逐渐丧失,但儒学的影响并未消失。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儒学是何时由谁创立的?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2)儒学是何时怎样成为“独尊”的国家学术思想的?
(3)儒学在宋代有怎样的新发展?请举出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4)明清时期儒学面临怎样的境遇?最终结局怎样?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5)近年来我国出现一股国学热(国学,主要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你对儒学重新受到重视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