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
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 )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
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回答问题。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不足 | B.水资源短缺 |
C.人口密度较大 | D.洪水灾害频发 |
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地势平坦广阔 |
B.土壤深厚肥沃 |
C.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
D.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 |
天津、青岛、大连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其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劳动力丰富③接近原料和零部件地
④水源、动力充足⑤市场前景广阔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②⑤ |
目前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已经进入“跑道”,即将“起飞”。在江苏省经济发展平稳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经济继续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经济运行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苏北乃至江苏省的地位都呈稳定上升之势。读东陇海产业带在我国铁路交通线中的位置图,回答问题。东陇海线产业带已经成为苏南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带,其中从苏南转移来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服装业 | B.电子信息产业 | C.高新技术产业 | D.金属冶炼业 |
下列有关协调沿东陇海线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举措,可行的是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以经济质量提高为终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 |
B.大力开发各类自然资源,确保资源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
C.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
D.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
2011年10月27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中共山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未来5年,山西省要在重大转型项目上先行先试,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矸石发电及粉煤灰开发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工程。结合材料完成问题。该图反映了山西为实现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围绕煤炭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
B.改变能源基地职能形成高新技术基地 |
C.由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基地转变为依赖新能源 |
D.由能源基地转变为制造基地和材料基地 |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2000年持续上升 |
B.原料工业始终在增加,且有越来越快的趋势 |
C.加工工业1985~2000年持续上升 |
D.山西省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
据报道.我国首座70千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在江苏江宁建成并成功发电,据此回答问题。在江苏江宁建设太阳能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
B.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
C.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
D.人口稠密,增加就业率 |
太阳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①清洁无污染 ②投资成本低廉 ③总能量巨大可再生 ④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图1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相对位置,据此回答问题。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
B.甲区域降水较少 |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
D.乙区域降水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较大 |
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
C.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
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 | B.陆地交通便捷 |
C.城市化水平高 | D.第三产业比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