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题 春 晚
【北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本诗紧扣“晚”字描绘了几幅画面?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啊,向阳花
布莱克
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
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
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
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
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
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
(朱维之 译)
【注】 诗歌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更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威廉·布莱克(1757-1827),杰出的英国诗人和画家。诗里的“向阳花”是什么的象征?“你等累了吧”,是对什么的真实写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一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整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诗意表达“显”与“隐”的角度,比较一下诗歌前后两节表达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丁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这首诗原来没有题目,“我一无所求”的标题为编者所加,你认为加的合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这几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没有走近你”在诗歌中重复两次,请分析其“重复”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底 片
希姆博尔斯卡
在昏黑的天空中,
飘动着越来越暗的乌云,
和围着一道黑圈的太阳。
不管是左边还是右边,
白樱桃树枝上盛开着黑花。
阴影投射在你漆黑的脸上,
你坐在桌子旁,
把灰色的双手搁在桌上。
你给人留下鬼魂的印象,
却试图摆出活人的姿态。
因为我是活人中的一员,
就该对他有所表示,应该向他问候:
晚安或者日安,
告别或者欢迎,
也可以向他发出问题,
但不能期望他的回答。
不管是涉及到生活,
还是雷鸣后的寂静。作者对底片中的景象做了准确的描述,请概括底片中有哪些景物,哪些是底片上的背景颜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描写底片上的景物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中采用了哪几组对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诗歌的内容,试分析作者诗歌创作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焘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西风烈”三字开首,渲染了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的《忆秦娥》结尾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一句,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而毛泽东主席的这首《忆秦娥》结尾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你是怎样理解这八个字的表达效果的?请用简要的文字,写出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这首小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壮烈的抒情氛围。 |
B.“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渲染环境和连接下文的作用。 |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准确地表现了战士的疲乏。 |
D.全词只写了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作者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