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
C.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 D.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宜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他的建议
A.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 B.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
C.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 D.设御史台监察官员 |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其中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