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魏源这句话主要表明
| A.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 C.实践对认识有重要作用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归宿 |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体现在
①它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它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④它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06年5月,以重温唐玄奘取经经历,追寻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玄奘之路”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以追寻中华民族精神为主题,是因为这种民族精神
| A.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
| B.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底蕴 |
| C.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
| 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
南怀瑾先生在30多年前曾预言: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唯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是意味着亡国后,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复活了。上述材料表明
| A.文化对经济和政治具有决定作用 |
| B.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
| C.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
| D.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竞争 |
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
| A.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
| B.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
| C.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
| D.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
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
|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