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新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关注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强调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人文”概念。“人文”之“人”,应是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现实的人”;“文”应是“现实的人”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狭隘的人文主义者,则将“人文”仅仅局限在文化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范围内,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当然,只关注人的物质生活而忽视精神生活,则是对“人文”的另一种扭曲)。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狭隘的人文主义,把科学及其价值归结为“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因此将其置于人文主义的对立面予以批判,于是进一步加剧了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
事实上,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使科学具有极为深刻的人文意义的基础,不能将其归结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事实证明,它对于人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根本性的积极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科学不仅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而且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里已经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在新的人文观念的视野中,科学不仅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前者的重大作用显而易见。后者的作用也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它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了人和文化的发展,从而给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注入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意义。
遗憾的是,有许多人文主义者在科学之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上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诸如文学艺术等所谓“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环境的价值,而科学的精神实质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剖析实质,他们恰恰是在用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科学,自然会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了;他们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解也是十分狭隘的,只将其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显然,狭隘人文主义的种种观点,障蔽了审视现代“科学文化”的视野。
一旦超越上述狭隘视野,我们便会清楚地发现“科学文化”与所谓“人文文化”一样,对于人的精神生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进一步领悟科学文化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和狭隘人文主义所否认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等。科学同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在不断追求美和发现美,而科学在不断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光彩熠熠的美的轨迹,它们都抚慰着、震撼着、净化着人的心灵。因此,可以这样结论:科学同艺术一样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显然,树立新人文主义观念,不仅有助于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促进和共同发展,而且有助于二者更充分地实现各自的价值。
下面对文中几个概念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新人文主义与狭隘的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
B.新人文主义认为科学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是科学的人文意义的基础。
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深刻的理解。
D.科学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即认识价值、思想价值、智力价值等三个方面。

对狭隘人文主义观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只有文学艺术才是“人文文化”,才具有精神生活的意义和净化社会生活的价值。
B.将科学及其价值等同于“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否认科学价值中的人文性。
C.离开“现实的人”抽象地谈论人的精神生活,扭曲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D.将人的精神生活局限在人的非理性活动层面上,无视科学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全面、准确的一项是

A.立足于新人文主义的思想高度,剖析狭隘人文主义错误观点的产生原因与危害。
B.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观念,深刻领悟科学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
C.分析新人文主义与狭隘人文主义的本质区别,阐释新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价值。
D.作者开拓了新人文主义的视野,发现了“科学的诸多价值在本质上都是人文的”。

在对待“科学”的观念上,狭隘的人文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失败英雄”梁从诫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活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年会上,粱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对长江污染应如何应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写道:“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令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活动。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国家某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
(有删节)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
作为环保领跑人,梁从诫做了哪些具体事情?请简要概括。

文中引用梁从诫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对于“失败英雄”梁从诫,你是怎么认识的?请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焦菊隐与《茶馆》
宋玉珍
说到中国话剧,特别是1949年以后,人们错不开的话题是北京人艺;说到北京人艺,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焦菊隐。
1949年以后,焦菊隐的艺术生命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为了统一这个杂牌军的创作方法,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
在龙须沟,演员们一呆就是两个多月,他们观察、体验、熟悉人物,并根据焦菊隐的要求,写出了很多观察日记和角色小传,每周向导演汇报一次。对于演员们交上来的文字材料,焦菊隐都做了认真、仔细的批示。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景,实现舞台的“一片生活”。
最能体现焦菊隐导演功力的,应当是话剧《茶馆》。
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原剧中75%的台词都被焦菊隐给改动过了,剧院里还印了一个白皮的演出本,署上了焦菊隐的名字。这让老舍不高兴了,他坚持要出文学本。老舍说,人家是专家,他把我的戏剧结构给拆了。后来老舍写的《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那么对于《茶馆》这座金山,他是怎么挖掘的呢?
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他根据舞台的动作节奏要求,对台词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认真挖掘台词背后的动作性和人物的心理特征,力求使每个人物都形象鲜明,气韵生动。在第一幕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20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缭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了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
据郑榕回忆,《茶馆》第一幕,焦先生让演员以茶客的身份去体验生活,在写出了观察笔记和人物小传之后,反复做小品,设计彼此间聊天的话题。有一天排开场的戏,焦先生让大家尽情发挥,后台的音响效果也配合着轰鸣起来。焦先生听着,看着,然后发出指令,让这一桌的声音再大一点,让那一桌的声音弱一点。他像个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一样,让舞台上形成了多个声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在他的调理下,非常富有层次。如果《茶馆》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声部都和谐地建构着一个整体。
从1958年首演至今,《茶馆》已经演出500多场了,不仅在法、德、美、日、新加坡等国获得了国际声誉,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而且创造了一台戏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魔力。
(节选自《传记文学》,2011年第1期)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说到北京人艺”,绕不开的是焦菊隐,是因为他成功地导演了很多话剧,特别是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的《茶馆》,为中国当代话剧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B.因为焦菊隐是专家,所以他在导演《龙须沟》时,花大力气亲自动手删改老舍的剧本,把原剧中75%的台词都给改动过,还在《龙须沟》署上了焦菊隐的名字。
C.焦菊隐导演为“马五爷”加上“画起了十字”的舞台动作,使得“马五爷” 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尽显了吃洋教人的威风,体现了焦菊隐高超的导演艺术。
D.《茶馆》的成功在于作家老舍很好地利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进行了独到的艺术创作,而导演焦菊隐对于这座金山的挖掘,也显示其二度创作的胆识与功力。

E.如果说《茶馆》是一部交响乐,那么焦菊隐就是交响乐的指挥大师。文中记述他指导排演《茶馆》第一幕开场戏的情景,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其深厚的导演功底。
焦菊隐一直把导演看作是一种二度创造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突出表现这一点的。
从本文看,《茶馆》的演出如此成功,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 城 脸 王
王斌
近些年,陕西陇县流传一种习俗,但凡结婚大喜,都要给男方父母画脸。两人均画成搞笑逗乐扮相,把喜庆的婚礼推向高潮。从画脸到卸妆,前后也就半个小时,却酬金不低,因而小城就冒出好些个专门画脸的人。
下岗职工王四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四平本是四川成都人,年轻时随父亲到陇县。因唱得一腔好川剧,被小城剧团领导慧眼相中,遂学习秦腔演唱。王四平十分聪明,基础好,几年后就成了名角,唱红了陇县及周边地区。十多年前,王四平的妻子去世,县剧团解散。为生活所迫,王四平不得不想尽办法挣钱贴补家用。
画脸,就是主要的营生之一。
王四平画脸与众不同。别人轻描淡写,大多讲究搞笑成分,能应付事主就成。他则精画细描,脸是专业戏曲脸谱,衣是鲜亮正统的演员戏服。每一次画脸是一出戏,也是王四平的大事,他能说得头头是道,把主家的事办得尽善尽美,妥妥帖帖。
那年国庆,小城剧团老团长李长发儿子新婚大喜。这李长发对王四平有知遇之恩,也是王四平多年的挚友加同事,画脸,王四平当仁不让。
婚礼仪式进行得喜庆而顺利。
主持人喊一声“请新郎父母上台”,门口就走进两人:女的头戴凤冠,身着红袍,粉脸桃腮,秀眉入鬓,羞羞答答。男的黄袍加身,头戴九龙冠,脚蹬薄底靴,帽翅晃晃。双手提着一副对联:馋涎儿媳貂蝉貌,谨防老贼董卓心。一张白脸是扫帚眉,两腮淡红,眼角纹似蝎子腿,眼神凶恶逼人。两张脸采用秦腔脸谱画技,笔法粗犷,繁简得当,色彩多异。人们正看得入神,却见李长发那张脸突然笑如弥勒佛,色眼眯眯,吹胡瞪眼耍帽翅好不滑稽。这是一出董卓设计骗吕布、巧娶貂蝉入洞房的老戏。在婚礼司仪的安排下,从儿女的跪拜大礼,到亲家的西式搂抱,再到新人的交杯美酒、互赠定情物、温馨点烛,亲情无限又幽默搞笑。大厅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李长发非常兴奋,一张贼脸在嘉宾中嬉笑,轻盈的脚步在婚宴大厅穿梭。酒过三巡,举手投足已是戏中人做派,禁不住上台唱道:“谁家双亲不疼儿,谁家儿女不孝爹。父母之恩深似海……”那是秦腔《哪吒闹海》中的唱词,台上贼脸不知何时已变成哪吒之母的一张戏脸。柔和清甜、优美细腻的女音唱腔,黯然神伤、催人泪下的演技很快把人们的情绪带进哪吒母子悠悠亲情之中。李长发手在脸上一抹,那脸竟然变成一张滑稽的丑旦脸,在台上又说又逗又唱,趴地缩头进肩。众人只知道李长发戏演得好,零距离听戏却是第一次。
大厅嘉宾哪里见过这等绝技,疯了一般鼓掌。
让人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突然传来李长发脑溢血去世的消息。刚出喜宴又入丧棚,亲朋友人瞠目结舌,大呼世事无常,长吁短叹。李长发老伴悲痛异常,哭着哭着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王四平脚下。众人大惊,却听老伴对众人哭道:“他叔是个大好人!你们不知道,今天上午画脸那会儿老李突然晕倒。我和四平把人送到医院,已经不行了。四平说,今天是孩子们的大喜日子,这件事千万要保密,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结婚,让客人开开心心喝完新婚酒。四平就画了脸,和我前前后后演了一场戏……”
众人听完欷歔不已。
王四平变脸绝技的消息不胫而走,王四平的义举和机敏过人更让陇县人敬重。不过,让行内人迷惑的是,李长发脑溢血是突发事件,那川剧变脸脸谱准备工作也颇为复杂,王四平又为何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表演得如此成功?
这成了小城一谜。
(2011年09月03日《南方农村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王四平年轻时“唱得一腔好川剧”,为后文叙述他在婚礼时能够把川剧的变脸艺术融进秦腔的演唱埋下伏笔。
B.因为王四平十分聪明,基础好,所以王四平画脸与别人应付事主不同:脸是专业戏曲脸谱,衣是鲜亮正统的演员戏服。
C.小说对婚礼中“李长发”的表达细腻而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王四平高水平的画脸和表演艺术,也表现了他借婚礼展示自己本事的心理。
D.李长发老伴在丧棚里跪倒在王四平脚下,陈述事情的原委,既表现了她对王四平的感激,又从侧面表现了王四平“义举”。

E.小说结尾“这成了小城一谜”一句,说明人们对王四平的身世了解不多,又留下了一个悬念,引发了读者对他在“极短的时间里表演得如此成功”的思索。
婚礼仪式进行时,李长发已死,出场的应是王四平,而作者却依然用“李长发”来指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王四平的“义举和机敏过人”为什么能获得陇县人敬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 读 即 享 受
岳洪治
国人自古就有尊重知识、鼓励耕读的传统。读书人每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话勉励自己。然而,如果认真想一想,这个话似乎也不是那么完美。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勤学苦读,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一个“苦”字,势必会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尚未接触便远远地避开了。这些年来,阅读率的下降,固然有很多因素,而认为读书辛苦,不如坐在电脑前打游戏来得痛快,也是使一些人疏远书本的一个原因。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读书变成一种享受,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国人向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理想人生的目标。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读书都应该是毕生躬行的事业。如果说,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那么,愉快的阅读,也应该成为读书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除去年少时做功课,年长后做学问所必须的阅读,因为不得不读而难免枯燥乏味之外,我们的阅读,都应该是愉快的,都应该是一种享受。具体而言,愉快的阅读,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那种读书。假如是汲汲于职称、汲汲于做官、汲汲于炒股盈利而读书,纵然你读得很努力、很见成效,但是,这阅读的过程也是很难愉快的。
然而,要达到读书的高境界,要实现愉快的阅读,所读的书,必须是你真正喜欢的书,是可以使你内心得到满足、心智更加丰盈的书。因为只有阅读这样的书,才会有思想上的共鸣,才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你才会因为阅读的愉快而进入“欣然忘食”的高境界。
在一个讲究品质的时代,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质、有修养的人,一个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多读好书。那么,什么样的书,才可以称之为好书呢?我想,好书至少应该具备如下几个要素:第一,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是作者曾经接触过的、思考过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地再现。整体上,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质和自然完美的表现形式。第二,作品语言要清新质朴、生动形象,既优美流畅,又富含感情与哲理。第三,每个句子,都应该是从作者心田里生长的美丽花朵和智慧果实,能够让读者在愉快地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作品中的世界。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最贴心的友伴和心灵上不可缺少的营养美食。人生在世,许多东西都可以放弃,只是不要放弃了享受阅读的权利。
(选自《中华文摘》2011年第1期,有删改)
下列关于“读书”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因为读书辛苦,使一些人把读书视为畏途,所以造成了阅读率的下降。
B.生活的最高目的是健康和快乐,愉快的阅读,是读书最主要的目的。
C.假如为了职称、做官和炒股盈利这些功利而读书,其过程都是难以愉快的。
D.不管什么时候,阅读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不要放弃享受阅读的权利。

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说“ 一本好书,是一个人最贴心的友伴和心灵上不可缺少的营养美食”?
从全文看,要达到阅读即享受,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简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张存浩:“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邱晨辉
①86岁的物理化学家张存浩总是习惯用年轻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即便是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他也依然如此。
②今天,这位耄耋之年的老科学家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他在随后的发言中说:“我将以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激励青年人青胜于蓝,秀出班行。”
③他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事或带过的中青年骨干和学生,早已不乏出类拔萃者,比如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桑凤亭、杨学明等,都已是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
④围绕在张存浩身边的光环很多——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他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还获得陈嘉庚化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多种奖项。学术界评价他是:中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⑤但在身边人的眼中,张存浩是一个常常给年轻后辈机会的长者。比如,张存浩对学生的指导“很下功夫”。曾受到过张存浩指导的副研究员石文波说,“读博时,我的每篇英文文章都由张老师亲自反复修改,甚至细化到英文单词表达。”他还说,自己曾因摸不着实验门路而失去信心,受到张存浩的点拨才跨入门槛。
⑥一旦出了成果,张存浩从不“抢功”。
⑦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解金春记得,在一次论文署名时,张存浩把当时是在读博士的解金春列为第一完成人,而把自己排在最后。解金春惊呆了,“在当时,如果换了别人处理这类事,很可能导师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后来这篇论文还获得了吴健雄物理奖。
⑧大连化物所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无论张存浩是担任课题组长、室主任,还是担任所长,他提出的许多科学理论和思想在取得成果和获得各种重大奖励时,总把最大的功劳归于实际操作的学生、部下和合作者。
⑨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沙国河等人在撰文祝贺张存浩从事科研工作满60年时,讲了这样一则婉拒署名的故事——
⑩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清华大学教授李丽等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都在大连化物所工作,那时作为室主任的张存浩为他们争取到了傅立叶变换光谱仪和染料激光器等关键仪器,后来又和他们都做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算是同行。但当这两位科学家都要将论文署上张存浩的名字时,他谢绝了。
11“这就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张存浩却从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
12当有人问他,为何尽可能地把机会留给年轻人时,他总谦虚地说:“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
13回顾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他说,“我常常想起那些共同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得到的荣誉少、待遇低,但没有他们协助,就无法取得科研的成功。一想起他们,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忘不了他们。”
14对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张存浩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5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张存浩主持启动了中国首个人才项目“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资金”,于1994年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该奖在20年间资助了逾3000名青年科学家,其中近200位已当选为两院院士。
16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的张杰院士曾说:“张存浩先生对我们的坚决支持,时时激励着我、温暖着我,使我在回国一年多时间内,与同事们一起用国产元件建成了TW级的飞秒激光装置,并利用这台装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17当然,张存浩也有对年轻人严厉的时候。在网上以“张存浩”为关键字搜索,仍能看到一篇题为《让反学术不端成为文化力量》的文章,作者即张存浩。他在文章里对学术不端现象毫不避讳,“‘以量取胜’的政策取向以及相关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导致了科学价值的迷失。目前一些科技成果发布得过于随意,也是整体社会环境浮躁的折射……”说到最后,他还不忘整个环境对年轻人的影响,以及年轻人在其中应有的担当,“要形成反对学术不端的文化力量,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努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11日)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⑦段通过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解金春的回忆——在一次论文署名时尚是在读博士的自己被张存浩列为第一完成人——表明张存浩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
B.第⑨⑩段讲述了一则婉拒署名的故事,突出表现张存浩对科技工作者的热忱支持与无私帮助,以及求实、谦让的态度。
C.第13段通过张存浩的自述,表明他对同行的体贴、关爱与感激之情,从中也可见出他的团队意识,他的谦和、诚恳、仁厚、质朴的性格。
D.张存浩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主持启动了 “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资金”项目,资助了朱清时、李丽、张杰、沙国河等青年科学家。

E.本文通过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不争名邀功、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以“张存浩:‘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大’”为题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部分张存浩对学术不端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请结合文本探析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