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分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对这一作战方针的评价,不
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国民政府消极防御的态度 | B.体现了国民政府抗战立场 |
| C.体现了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 D.体现了国民政府武装自卫的决心 |
《礼记·王制》:“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材料表明西周礼乐制的特点是
| A.威慑性、实效性 | B.制度性、强制性 |
| C.等级性、仪式性 | D.规范性、持久性 |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 A.具有商业交易凭证功能 | B.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 C.具有货币兑换凭证功能 | D.提高了商贾的社会地位 |
中国在同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还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即同外国“半建交”或称“建立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代办”这个称谓和机构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半外交关系”也属一种正式的外交关系,只是关系尚未完全“正常化”,有待最后完成正式建交。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
|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 B.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
| C.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甲午开战前的1893年,日本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工人人数38万人。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而与此同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老的帝国提供一点近代化工业的“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近代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 | B.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
| C.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 | D.甲午战争前中国惊呆化停滞不前 |
“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的远景,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炼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钱家骏日记》)材料表明作者当时看到了()
| A.共和取代帝制的现实 | B.袁世凯军阀统治的彻底失败 |
| C.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 D.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