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瘾”是不是病?
我们耳闻目睹有很多人由于沉迷于上网而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会凭直觉认为这是心理有病,但是为什么有些心理学专家反对把网瘾当成一种心理疾病呢?
一个理由是,沉迷于某种活动并不等于就是一种病态行为。比如,有很多人整天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间,也会因此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是不是该认为这些人得了“电视瘾”,必须加以治疗呢?
另一个理由说,有网瘾的人往往有其他心理疾病:青少年沉迷于上网,可能是由于有严重的心理发育问题,例如患有注意力缺乏症(即俗称的多动症)或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把上网聊天作为一种释放心理紧张的手段;有人上网赌博难以自拔是由于有赌瘾,等等。上网过度是这些疾病的表现,但是其本身不是病。对这些患者,应该针对他们患的心理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对沉迷于上网赌博的患者,应该让他们戒掉赌瘾,而不是试图去戒掉网瘾,否则他们即使不上网,也会在网下继续赌博。
既然学术界目前对有没有网瘾这种心理疾病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并没有权威的诊断标准,又根据什么判定某人是否患有网瘾需要治疗,如何治疗,治疗的效果又是如何呢?提起网瘾,人们很容易想到毒瘾、酒瘾、烟瘾、赌瘾。但是网瘾和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毒品、酒精、香烟和赌博都有害无益,戒除它们的目标是做到彻底告别它们,而不是减少使用。例如,酗酒者                在戒酒时,往往要记录自己已有多少天滴酒不沾,如果某一天又开喝了就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开始戒。但是互联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通讯工具,戒除网瘾的目标显然不是要完全放弃上网,否则反而会对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不便。何况对许多人来说,上网是其谋生手段,整天泡在网上是常态,排斥上网反而不正常。
有一项研究认为,大部分沉迷于上网的人在一年后都自觉减少了上网时间,表明这是一种可以自我纠正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自己上网过度,主动寻求心理治疗,当然这也是其权利。但是这样的治疗都带着试验性质,所以医院应该遵循医学临床试验的规范和伦理,对治疗方法的必要性、安全性和可行性作恰当的评估。国外治疗网瘾的方法和治疗酒瘾的类似,比如提供心理辅导和采用认知行为群体疗法。这些疗法至少不会对寻求帮助的人造成伤害,符合“首先要无害”的医学伦理。
国内一度采用电击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瘾,便违反了医学伦理。电击疗法被用来治疗心理疾病,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也是最有争议的疗法,并有显著的副作用。目前电击只被用以治疗少数几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用以治疗严重的忧郁症,经临床试验研究认为有一定的效果。通过对脑部施加电击诱发抽搐并改变大脑功能,其机理至今不明,但已知能损害记忆和认知功能。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列对于网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般人认为,网瘾是指由于沉迷于上网,整天坐在电脑前消磨时间,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的行为。
B.有不少的心理学家认为,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患有此病的人应该根据其患病的程度,到医院接受临床治疗。
C.青少年沉迷于上网,可能是由于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患有注意力缺乏症或缺乏交往能力。
D.网瘾和毒瘾、酒瘾、赌瘾有着显著的不同,后者的治疗目标在于完全戒除,而前者则不能完全放弃。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很多人来说,上网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完全放弃上网,则会对其生活、学习、工作造成不便。
B.某些患者忧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把上网作为一种释放心理紧张的手段,对这些人应该针对其所患心理疾病进行治疗。
C.有些认为自己上网过度的网瘾患者,自己主动到医院去寻求心理治疗,这是其权利,别人不应加以干涉。
D.虽然采用电击疗法治疗青少年网瘾违背了医学伦理,但到目前为止,电击疗法仍然是治疗青少年网瘾的一种最有效的疗法。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沉迷于某种活动并不等于就是一种病态行为,所以不少心理学专家反对把网瘾当作是一种心理疾病。
B.尽管有一些患有网瘾的患者自己主动要求到医院进行治疗,但医院仍应遵循医学临床试验的规范和伦理。
C.经临床医学试验研究证明,电击疗法对于治疗网瘾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如果患者同意可以采用这种疗法治疗。
D.通过对脑部施加电击诱发抽搐并改变大脑功能,这种疗法对青少年的危害可能比网瘾还要大得多。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与中国神话相关的几个问题
深化创造的黄金时代在史前时期。中国史前文化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大系统。西部文化朴实,东部文化浪漫;西部勤于人事,东部繁于祀神。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绝非偶然。玉器缺乏实用价值,主要用于宗教礼仪。东部地区玉器繁荣,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物化表现。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又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表现。相应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著名神话,都出在东部地区。商是东方民族,宗教意识浓厚;周是西方民族,宗教意识淡薄。
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不能说明中国史前文化全都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因为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经过周文化的过滤势所必然,故它可以说明周文化的特点,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我们不能以中文化代表中国史前文化的整体特征。周公东征以后,重人事、讲实际的周文化开始统治中国。东部民族的原有神话主要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中。而仅存的神话残余,还要遭到儒家的扼杀于曲解。例如孔子把“黄帝四面”(四个面)的神奇形象改说为圣人垂听四方,将“夔(神话动物)一足(脚)”的神话说“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满足)”。焚琴煮鹤,不知泯灭了多少美丽的神话。幸好新中国考古成就辉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大量玉器与大规模宗教遗址的出土,把我们引进宗教发达、神话繁荣的史前世界。只要我们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那么,一部分沉默的史前神话,就可能渐次浮出水面。
当我们把发掘神话遗产的主要希望寄托于考古资料时,千万不能对传世文献掉以轻心。中国的传世文献对神话的特别吝啬,唯其如此,片言只语我们都要倍加珍惜,像考古学家珍惜陶片那样,争取从陶片复原或设想成完整器皿。不要以为今天没能看到某种记载,当时就一定没有这种说法,失载的神话比记载的不知多出多少倍。传世的先秦文献的确没有关于伏羲女娲结为夫妻的明确记载,但不能因此就把它们的婚期定在唐朝,甚至连他们在汉祠汉墓画像上的名字都加以抹杀,代之以抽象符号“阴阳之人格形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使本来就十分稀疏的神话资料飘零入泥。汉代人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已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愿文献中的这些片言只语,像是海面上的片片木板,能引导我们去打捞沉船!
对中国神话与中国史前文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集中于东部地区的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表明中国史前文化玉器繁荣,祭祀繁多,宗教发达,这就为神话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B.中国史前西部文化朴实,勤于人事,宗教部发达,因而西部文化中不可能产生神话。
C.史前文化主要是神话文化,而西部文化宗教意识淡薄,不重视神话,因此它不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D.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都属于中国史前东部文化系统,这表明东部文化宗教发达,浪漫、繁于祭祀的东部文化为神话创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造成“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中国史前文化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
B.周文化重人事,讲实际;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经过了周代文化的过滤,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
C.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扼杀和曲解南方人著作中的神话残余,致使中国古代许多美丽的神话泯灭。
D.由于各种原因,研究中国神话的人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而不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

对本文提出的发掘中国神话遗产的方法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使沉默的史前神话渐次浮出水面。
B.主要从考古资料中去发掘,还有十分珍惜和正确解读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
C.珍惜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用考古资料加以补充,使中国神话复原。
D.根据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展开大胆的设想,再用考古资料来印证。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夔一足”本是个美丽的神话,却被孔子曲解为“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这体现儒家文化对古代神话的利用。
B.中国传世神话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之中,但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未能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C.中国史前西部文化稍有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商代应该是一个神话繁荣的时代。
D.“伏羲女娲结为夫妻”应该是中国史前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并不能保证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艺术品,就像并不是把色彩涂抹到画布上的作品都是合格的绘画作品一样。书法有低级的功能,书写汉字总是对身心有益,所以孩子们可以在毛边纸上随意练习或老人为健身而蘸水在公园的地上书写,书法不区分高低贵贱,它允许一切人以它的名义表达自己的情怀;书法还有高级的功能,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比书法更能表现自己胸怀的艺术了,历史上的书法杰作是人类精神的奇迹——显现心灵自由的奇妙痕迹。
精神性表现出高度自由是以物化的时间中的空间来实现的——这是书法艺术之区别于任何一门西方艺术的地方。心灵的自由必须通过物质的中介体现出来,绘画使用色彩,雕塑使用石头、青铜、木材等材料,音乐借助声波,中国书法则借助宣纸和黑色墨汁。心灵自由是内心的活动,人的自由之不同于石头的滚动在于他的行走是自主的自为活动——人以自己肉体的活动显示心灵的自在。释迦牟尼可以不说一词来说法,但他手里毕竟还拈着金色波罗花,就是说,没有物质的中介则心灵的活动无法体现出来。任何视觉艺术都是空间性的,因为艺术的中介物都占据空间,但书法之不同于一般视觉艺术在于它还具有时间性。一个绘画或雕塑作品的完成固然需要时间,但一个完整的绘画或雕塑作品是它的整体性进入你的眼帘,没有如音乐那样有一个时间的开始和结束;一个音乐作品不是指写在纸上的音符,而是通过乐器演奏出的声音,但声音是随着时间发生并消失,并不像绘画那样留下痕迹。但书法艺术既有绘画的空间性又有音乐的时间性,一件书法作品是由一连串的汉字组成,欣赏书法就需要像欣赏音乐那样有一个开始和结束,这是它的时间性;而它又比音乐多了空间性,就是它的过程是以可见的线条来完成,而线条是在纸上的空间表达出来的,不是如声音那样会在空间中消失。书法艺术这种独具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结合就使书法的表现力超越了空间性的绘画和时间性的音乐的表现力。
草书的美妙在于线条变化的丰富性。希腊人也知道曲线是最美的,但他们却没有纯粹线条的艺术,他们的曲线是附丽于描述真实物象的绘画或雕塑的人体或服饰的皱折中。驾驭毛笔比驾驭画笔或刻刀需要更多功力是由于毛笔的柔性。毛笔的柔性对于手指力度的敏感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心灵的微妙变化;这一点只有独奏演奏家演奏音乐状态可与之相比。相对说来绘画尽管也能反映心灵自由,但由于绘画可以反复修改,则画家可以把自己的真实心灵伪装起来。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草书是书法艺术中的最高形式,因它最富表现力。
书法作品要成为艺术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书法作品的创作对身心有益
B.书法作品允许一切人以它的名义来表达
C.书法作品显现了心灵自由,体现了人类精神
D.书法作品需要借助宣纸和黑色墨汁来表现

从求同角度说到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区别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不同于一般视觉艺术还在于它具有时间性
B.书法艺术既有绘画的空间性又有音乐的时间性
C.书法艺术在纸上的空间表达而不会像音乐那样消失
D.书法艺术超越了空间性的绘画和时间性的音乐的表现力

以释迦牟尼手拈金色波罗花为例是为了说明(  )

A.心灵的自由必须通过物质的中介体现出来
B.中国书法则借助宣纸和黑色墨汁
C.心灵自由是内心的活动
D.人以自己肉体的活动显示心灵的自在

请根据文意,概括“书法艺术”的两个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2分)
贫困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社会学家与研究人员偏爱两种不同的研究贫困的方法: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以生存观念为基础,指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例如充足的食物、住房以及衣服的人就生活在贫困之中。绝对贫困的概念被视为是普遍适用的。人们认为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人类生存的标准基本上应该是一样的。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他(她)的生活低于这个普遍标准的话,就可以说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个标准。他们提出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也就是把贫因与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占主流的一般生活水平相联系。相对贫困概念的倡导者认为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假设每个地方的人类需要都是完全相同的是错误的。事实上,它们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都会不同。在一个社会被看做是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例如,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自来水、抽水马桶以及水果和蔬菜等日常消费品被看做是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在生活中没有它们的人可能被认为是贫困的。然而,在许多发展中社会,大多数人并不普遍拥有这些条件,因而根据具备或不具备这些条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确定也存在一些困难。测量绝对贫困的一种具有共性的技术就是根据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被认为是生活在贫困之中。然而,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到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要的变化。例如,在同一个国家内,一些地区的生活开支要比其他地区昂贵,基本必需品的费用也因地区而异。另一个例子,在室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营养需求可能要多于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单一的判断贫困的标准往往意味着把一些实际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人估计在贫困线之上。
然而,相对贫困的概念显示出自身的复杂性。最主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相对贫困的理解也必须改变。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相对贫困的标准逐渐向上调整。例如,从前被看做是奢侈品的汽车、冰箱、中央供暖系统以及电话,今天在大多数工业化社会被看做是享受富足、积极生活的必需品。一些批评家已经提醒相对贫困概念的使用经常偏离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他们怀疑在社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贫困。比如目前的英国,几乎每家都有像电视机与洗衣机这样的消费品。
确实,现在甚至那些最低收入的家庭也享有比20年前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然而,如果据此提出贫困不再存在也是错误的。当整个英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的时候,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变得日趋明显。收入分配中处于最低水平的家庭,比如卡罗尔家,保持收支平衡仍然有困难。通过一个剥夺指标测度是否具备抚养孩子所必需的条件,社会学家发现许多家庭还在努力为儿童提供“基本条件”,例如每天至少吃一次新鲜水果,有一件防水外套,或者有享受爱好或闲暇活动的机会。在低收入家庭中,仍然广泛存在着营养不良、健康不佳、接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有限以及居住环境不安全等问题。这些指标表明从有关方面来看,贫困仍然深深地植根于英国社会之中。
对文中所提到的“绝对贫困”的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生活低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标准,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B.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如果缺少食物、住房以及农服这些维持人类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C.根据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可以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就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D.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如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就可以测度个体或家庭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
对“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的理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
B 在一个社会被看成是身体生存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所以根据
具备某些基本必需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意义的。
C 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在同一个社会内部
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求的变化。
D 有些批评家认为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所以用单一
判断贫困的标准就没有意义。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是有明显矛盾的。
B随着部分工业化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
会日趋明显,贫困仍将继续存在。
C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准确判断贫困,就是要用动态的标准,把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
标准不断向上提高。
D 要消除贫困,政府有责任为低收入个体或家庭提供享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保障
居住环境的安全。
根据文意,概括作者所要表述的基本观点。(不超过15个字)(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石,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以展现出磅礴的“气势”。所以,在这里,动物具有更多的野性。它们狂奔乱跑,活泼跳跃,远不是那么安静驯良。它们根本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同样,在这里,不管是神话幻想、历史故事或人物形象,虽然有时表面上也是静止形态,却仍然包含着内在的运动、力量的气势感。在这里,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亦即其对世界的直接的外在关系(不管是历史情节或现实活动),来表现他的存在价值的。这不也是一种运动吗?正因为如此,行为、事迹、动态和戏剧性的情节才成为这里的主要题材和形象图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祥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对“汉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有误的一项

A.动物大多展现出狂奔乱跑,活泼跳跃的野性。
B.重在表现人物安祥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
C.人物的存在价值通过其夸张的姿态和大型动作中来表现。
D.不注重细节,也不注重人物的精神和心灵展示。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可以增强气势的美。
B.没有这种种“古拙”,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气势感也就很难展示出来。
C.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D.因为要高度夸张地展示出气势美,所以需要不合现实比例的“古拙”。

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速度气势和力量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构成了汉代艺术大气磅礴的风格。
B.“马踏飞燕”是在快速运动和力量中来展现其“气势美”。
C.汉代艺术不是美在细腻、精巧,而是美在粗实、古拙。
D.汉代艺术也有表现静态的物象,但其内在的运动、力量的气势感仍然可以感受到。

给这段文字拟写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标题。(15字以内)

阅读《琐忆》选段,回答24-26题。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懂得你的意思,你的舌头底下压着个结论:可怕的进化论思想。”
我笑了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进化论牵制过我,”鲁迅先生接下去说,“但也有过帮助。那个时候,它使我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和战斗。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要不然……你看,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还有虫豸。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是后来的事情。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只要我努力,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24、“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变虫豸,”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30字)
25、参照鲁迅思想发展历程,结合本段文字,概括出鲁迅进化论思想的要点。(不超过30字)
26、文中三次提到“猴子”和“虫豸”,其中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次含义都相同,都指真正的猴子和虫豸
B.第一、三次指真正的猴子和虫豸,第二、三次指反动的青年
C.第一次指真正的猴子和虫豸,第二、三次指反动的青年
D.三次都指反动的青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