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美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
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
|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
|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
|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
“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此处的“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空白a、d 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 A.鸦片走私、出超 |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
| 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 D.开埠通商、入超 |
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1871年德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近代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 A.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 B.两国代议机关的职能不同 |
|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
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
首脑为“联邦主席”。而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但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
王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上述材料表明
|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
|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