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
C.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
罗马法内容丰富,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习惯法→成文法→万民法→公民法 |
B.成文法→万民法→公民法→自然法 |
C.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 |
D.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
图中的两人在治国方略上存在很大差异的根源是()
A.君主专制与民主法制 | B.奴隶制商品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 |
C.“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 |
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A.都发生于公元前8世纪 |
B.都设十个地域部落 |
C.都设立了五百人议事会和十将军委员会 |
D.都打击了氏族制度,有利于民主政治 |
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
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 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
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 ④君主专制有害无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