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加推动了耕地的扩展 |
| B.明清统治者奖励垦荒 |
| C.垦荒过程中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 |
| D.垦荒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

这幅图是美国摄影家肯塞·达利尤斯于1908年拍摄的。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在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据此,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当时人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
| B.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发展观念不科学 |
| C.人们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 |
| D.砍伐森林得到民众的一致谴责 |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一切重大的法律,并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版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心中。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理解法律是遵守法律的前提 |
| B.增强法律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
| C.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
| D.执法必严才能增强民众法律观念 |
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
|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
|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
|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