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l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 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
“效果历史”的提出者、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说:“在构成我们的存在的过程中,偏见的作用要比判断的作用大,我要为积极的偏见恢复合法地位。偏见并非必然是不正确的或错误的,并非不可避免的歪曲真理,事实上,它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对伽达默尔这段话的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A.在认识历史事件时,我们应尽力避免偏见,追求真实的历史 |
B.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认识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
C.历史不仅仅是认识过去,更是理解现在和未来 |
D.判断也是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 |
1957年,著名小说《在路上》在美国出版,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 ——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下列作品与《在路上》风格一致的是
A.《西风颂》 | B.《等待戈多》 | C.《人间喜剧》 | D.《十日谈》 |
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这一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源于
A.“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B.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C.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