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有何变化?综合材料三、四、五,谈谈你对党章修改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人们称之为计划经济。从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那几年,苏联实施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从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整个社会一派欣欣向荣……苏联五年建设计划的成功引起了西方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下面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期间的言论。
国家对公民所负的义务乃是仆人对其主人所负的义务。人民创立了国家,人民一致同意让国家继续存在下去。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材料三 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当时苏联所取得的主要成就。(8分)
(2)根据材料二,用史实论证罗斯福的话。(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美国政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表。(单位:%)
财政支出项目 |
1960年 |
1970年 |
1980年 |
国防、对外军援、退伍军人补助 |
38.0 |
28.2 |
22.0 |
社会保障、收入保障、保健、住宅和社区发展 |
18.1 |
24.9 |
33.4 |
教育 |
13.8 |
17.8 |
17.0 |
卫生、公安、文化 |
4.7 |
5.2 |
4.1 |
运输 |
7.3 |
5.8 |
5.4 |
空间研究、自然资源、农业、邮政补贴 |
4.9 |
4.8 |
4.2 |
一般性政府开支 |
5.5 |
6.8 |
5.6 |
利息 |
5.5 |
4.7 |
7.1 |
对外关系与援助 |
1.6 |
0.9 |
0.2 |
其他 |
0.6 |
0.9 |
1.0 |
材料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一些知识精英和第一代工厂主的后代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羞愧,对富裕国家的贫穷现象感到愤怒,希望纠正这种状态。……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材料三 苏联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立为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其中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在社会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各自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推出这种举措的原因和目的。(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怎样的生存状况,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议会立法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的主要原因。(8分)
(3)在材料三中,苏联政府推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特点?它与英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规定有何差异?(4分)
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 3月)
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现代化的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时务报》虽名为“报”,实则是一份每期三十页左右的书本式的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梁启超等人通过《时务报》把他们的思想诉诸社会,左右舆论,“以笔舌倾动人主”,“借报章鼓簧天下”,在各界人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胡思敬在《戊戌履霜录》中说:“自时务报出,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
——摘编自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
材料二 一批接触过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为此,必须要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发起革命性的攻击。先进知识分子把这次斗争看作是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
——摘编自郑丽平《思想解放与20世纪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可以说,由于现代化的属性决定,思想解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更是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
——摘编自杜艳华《思想解放助推中国现代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时务报》的特点。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效仿欧洲文艺复兴的,有何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更是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王在世上可以行使一种神圣的权力”……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或加以提升,或加以贬斥;或生,
或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对他们进行审判,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英王詹姆士一世对议会下院的议员们的讲话
材料二 1604年(詹姆士一世在位)英国议会对国王的抗辩书称:“无论就尊严或威权而论,国内并没有最高的常设法院足以和本国会的法院分庭抗礼。本国会的法院得到陛下的圣裁,给其他法院颁布法律,但不接受来自其他法院的法律或命令。”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议会对国王的态度如何?
(2)上述材料反映英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