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
于海琴
一家著名的研发定位图的公司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想弄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在陌生的地方辨别方向。来自13个国家的1.25万人参与了答题。结果表明,四分之一的人不借助专门的仪器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许多人承认,需要利用一些外在的标志来判断方向;只有7%的人表示,总能找到所需的道路。与此同时,大多数填表人认为,方位辨别能力是一种天生的、少有的能力。事实确实如此吗?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人是否具有辨识方向的天赋。古希腊时已有人思考,既然信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人行不行呢?曾发生过许多猫、狗在离开主人几万米后又顺利找到主人的事;每年候鸟迁徙,飞行路线经年不变;通过给鸟系戴标环的办法,也发现一些飞禽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返回祖先栖息地。这就让人得出结论,动物有某种类似罗盘或导航仪的“仪器”, 能够帮助它们准确地确定方位。这种“仪器”被称作“生物罗盘”。
多年来一直折磨着科学家们的问题是这种“生物罗盘”的工作原理。1975年,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贝克莫尔发现一组能够准确地朝北极方向移动的微生物。动物体内所寄居的这些微生物含有微量的磁铁成分,随后在鸽子等许多动物体内都找到了这种成分。科学家在人脑的灰色物质中也找到了这种磁铁成分。科学家认定,这种磁铁就是“生物罗盘”的奥妙所在。
但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其后的实验,从技术上复制这一罗盘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动物和人之所以能够确定方位,是因为磁极的存在”,这种说法本身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强烈的反对。果真如此的话,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绝对会晕头转向而且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就很难确定方位。
工程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博士根纳季·什韦佐夫也是对磁场理论“不满”的人之一。他的研究从一种假设开始,即只有在某个空间内频繁移动的生物才需要这一空间的定向能力。他说:“如果一个生物生长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无需移动,则事实上也就不需要知道方向。只有必须从A点到B点时,才需要‘罗盘’。也就是说,只有在移动时定向系统才需要启动。”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测算后,什韦佐夫发现,当动物移动的时候,它的周围就会出现某种力场。这种力场是在循环移动与近地空间,即地球重力和昼夜更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力会“晃动”动物的身体,仿佛一只无形的手。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搞清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的。为此需要找到动物体内记录和解读物理场信息的专门器官。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这就是动物的前庭,即那个所谓的“生物罗盘”。无论从角度、精度,还是稳定性来说,它都远远高于“磁罗盘”。任何磁场或其他障碍物都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信息是从前庭器官通过神经——独特的“导线”进入动物大脑的。什韦佐夫认为,真正的“地图”就储存在动物的“灰色物质”里。这种“地图”实质上就像全球定位仪所使用的定位图。区别仅仅在于,动物没有“误差”或“不准”这种概念,它们的一切都分毫不差。最主要的是,无论暴风雨,还是高压电线,抑或磁场异常,都不会影响它们的“导航仪”的工作。而且,所有这些带有“地图”的“生物仪”会一代代遗传下去。后代不用学习,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人的方向辨别能力是否也一如动物是天生的?人是否只需开发自身的这种能力就行了?但什韦佐夫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他说:“很遗憾,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人天生没有‘生物罗盘’。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 而动物是‘无意识的’。”有的人辨别方向的能力强,有的人弱。什韦佐夫解释说,这很正常,和有的人数学学得好,有的人则学得差一样。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画画,辨别方向的能力也属于这种天赋。
什韦佐夫认为,人能够借助外在的一些标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石头或树上的苔鲜等来判定方向。虽说人和任何一种动物一样,移动时也会在自身周围形成力场,“生物罗盘”的各个部件人体内都有,但这套系统对人不起作用。他认为,“这是大自然的设计”。
“磁场理论”引起研究者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以确定方位的?
在辨别方向方面人和动物有何不同?
本文以“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为题,但却从对人“方位辨别能力”问题的调查写起,又以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结尾,这是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6分)
做一株北京的高粱
郭郭
大学毕业后,我只身来到北京闯世界,弹尽粮绝的时候,我找到了一个房屋中介的工作。底薪虽然很少,但还能养活自己。抱着“骑驴找马”的想法,我成了一名房屋经纪人。
新手上路,没人照顾。刚开始的几个星期,我的糗事一箩筐,煮熟的鸭子飞得遍地都是。部门经理大会小会也特别“关照”我,季度考核倒数第一名的是我。要不是看到我能吃苦加班加点四处找房源的份上,早就炒我鱿鱼了。
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我总是报喜不报忧。毕业后的第一年春节,囊中羞涩的我没有勇气回家过年。除夕夜,我蜗居在租来的半地下室,思索自己这半年的经历。在一些同事们的眼里,我是“不机敏”、“傻实诚”、“不开窍”………那一夜,窗外破碎的是美丽的烟花,屋内湮灭的是纯真的心。
后来的日子里,我偷师上道。对于房屋的推销,有个巴掌大儿花园的,就是“环境优雅、满眼绿意”;毗临一个学校的,就是“人文气息浓厚、居住人群素质高”;靠着护城河的,就是“上风上水,空气清新”……至于那些设施齐全、采光良好、交通便利等词语更是常挂在嘴边,“三十六计”都派上用场。特别是“苦肉计”:选择倾盆大雨的天气拜访客户,温漉漉地赶着把资料送到客户手里。交易一旦成功,我就脚踩西瓜皮,溜之大吉。至于以后的其他问题,急事情“冷”处理,不是“太极推手”就是“神行百步”。
在我刻苦用心钻研业务的基础上,工作业绩不断提高,工资卡里的数字也在递升,部门经理大会小会真的照顾我了……“十一”长假的时候,我提前请假回家。
我给全家人都买了过年礼物,中秋佳节,一家人欢聚一堂,谈笑风生。聊来聊去,一家人把话题聚集到我身上。老妈说我该减肥了,要不然就娶不到媳妇了;老爸说我性情变了,跟人说话都不看别人眼珠子了;大哥说我小毛病多了,一说话摸鼻子挠头眨眼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见招拆招,搭讪掩饰。最后,小侄子来了一句:“小叔,你学会撒谎了。今天晚上你有很多话前后都不一致。”一下子,噎得我哑口无言。最后,嫂子训了一句“小孩子家懂个屁”,给我找了一个台阶下。
心情低落的我赌气喝了很多酒,借口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半夜,我从噩梦中惊醒。看着窗外成捆的高粱杆,我才意识到丢失了好多……
返京时,年近半百的老爸临上车告诉我一句话:“做人要本分。你看咱地里的庄稼,哪个不把根扎踏实了?”
回到单位之后,我的业务量骤降。一查原因,才知道我没有回头客,全是一锤子买卖。为此,部门经理专门谈话,告诉我要学会“剪羊毛”而不是“割羊头”。
痛定思痛之后,我洗心革面重头再来。一开始,还是只有零星的客户,但是我坚持住自己的原则。经理对我的坚持也给予肯定。“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客户会有的。”我一直这么鼓励自己。毕业后的第二个春节,我执意没有回家。春节时期是淡季,当时我手里只有三个客户。然而开春之后,我的客户却出现“井喷”现象。很多人都主动来我们单位,点名找我。
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没告诉大家。一个女毕业生找工作四处碰壁后,举目无亲,我让她缓交了两个月房租。那年春节,她也没回家过年。后来,她给我介绍一批客户。再后来,她成了我的好朋友。
对了,忘了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的小名叫高粱,就是华北平原上一株朴实的农作物。
阅读全文,将“我”的行为、思想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3分)
新手上路,;除夕之夜,;偷师上道,“我”靠着欺骗和计谋使工作业绩不断提升;回家之后,;痛定思痛,“我”洗心革面,工作重新打开局面。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做一株北京的高粱”的含义和作用。(3分)
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共4分)
(1)部门经理大会小会也特别“关照”我,季度考核倒数第一名的是我。
(2)至于以后的其他问题,急事情“冷”处理,不是“太极推手”就是“神行百步”。
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文章的结尾一段很有意思,说说它有何作用。(3分)

名著阅读积累。
《童年》选段
家里一切都分得一清二楚:一天是外婆出钱买食品做饭,第二天是外祖父买食物和面包,每轮到外祖父出钱时,伙食就差些。外婆总是买好肉,而他买的都是下水,什么肝啦、肺啦、牛肚子之类的内脏。茶叶和糖都是各人自己保管,但在一个茶炊里烧茶。每到烧茶时,外祖父都慌忙说:“别忙,等一下,我看看你放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倒在自己手掌上,一片一片细细地数,说道:“你的茶叶比我的小,那我该少放些,我的茶叶大,茶汁浓。”
他非常注意,要外婆把他的茶杯也倒满,给他的茶也要同样浓,两个茶杯里的茶要一样多。“最后一杯了,要不要喝完?”在茶壶快倒完茶之前外婆问道。
外祖父向茶壶里看了看,说:“好吧,最后一杯也喝掉!”
甚至圣像前长明灯里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共同生活了五十年之后竟能做出这种事!
看到外祖父玩的这些把戏,我感到又好笑又恶心,而外婆仅仅觉得好笑。
文段中的“我”是,写的是“我”的一段生活。
文段中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特点?

课外阅读
乡村教师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分)
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 4分)
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分)

课内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填出文段括号中的两个动词:
这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从这段文字中找出 “我”猜测后来被“家里的人”送到“三味书屋”这个“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读书的一个原因。
指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
例如:拔何首乌 、
用文中加点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

课外阅读,完成下面题目。(15分)
最后一课老舍
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有时侯《良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隆,陵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i艮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剖艮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祁瑞宣老师“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这两位老师的表现如此相似,他们都遭受了怎样的打击?表现他们怎样的感情(4分)
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反常表现说明了什么? (4分)
请你谈一谈你对文中“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这句话的理解。(4分)
古今历史上,有许多爱国英雄令我们敬佩,有许多爱国的名言让我有]铭记。请以爱国名人、爱国名言为目标,做一点资料收集。(3分)

我所知道的爱国名人(至少2人)

其中一位爱国名人的事迹

我所知道的爱国名言或古诗句(一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