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
下图是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其说明()
年份 |
出口 |
进口 |
出超(+)入超(—) |
1913年 |
3384088 |
11094775 |
—7706687 |
1918年 |
10080756 |
947420 |
+9133326 |
1922年 |
663290 |
18059756 |
—11427466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
B.中国作为一战参战国积极为一战服务 |
C.社会制度变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
D.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该春联反映的历史本质是()
A.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 |
B.清末注意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 |
C.袁世凯称帝,资产阶级反对,农民却拥护 |
D.信息闭塞,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达到农村 |
史学家郭廷以指出:“武昌革命是由新军先发,谘议局附从,继起各省,大致相同。新军所恃的是实力,谘议局凭藉的是政治社会声望。谘议局议员一向多属立宪派……”这反映出()
A.同盟会领导了各省的起义 |
B.立宪派的参与有利于革命发展 |
C.新军对辛亥革命起到指导作用 |
D.武昌起义得到所有省份的支持 |
胡适曾在《胡适留学日记》
里写道:“任公为我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在此胡适评价梁启超为“我国革命第一大功臣”,主要是因为他()
A.主张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 B.主张设议院,变法图存 |
C.倡导宣传民族主义 | D.推动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兴起 |
在1902年的浙江乡试中,有考生即堂“演说自由民权各种新理,环而听者如蜂屯蚁聚,儿将堂前栅栏挤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科举取士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
B.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维新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