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循环的角度看,台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促进水资源的更新 ②促进高低纬度之间能量交换
③塑造地表形态 ④向海洋输送大量泥沙等物质
A.②④ | B.①② | C.①③ | D.③④ |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问题。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濒临五大湖 |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
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 |
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
D.美国本土 |
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
A.良好的工业基础 | B.便捷的交通运输 |
C.充足的劳动力 |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通过优化工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目前珠江三角洲将部分产业向粤北、粤东、粤西等欠发达地区转移,这样的转移,既为移入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如此就有了“腾笼换鸟”之说。据此回答问题。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 B.丰富的矿产资源 |
C.劳动力素质高 | D.拥有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
促使珠三角地区部分产业向粤北、粤西等地区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劳动工资水平②土地价格③政策④市场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腾笼换鸟”对粤北、粤西等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附加值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问题。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天然气丰富 | B.太阳能资源丰富 |
C.煤炭资源丰富 | D.水能资源丰富 |
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减少下游断流天数 |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径流量 |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
计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与东线、中线相比,其主要优势在于:()
A.工程量小,建设周期短 |
B.取水河段水量大,可自流输水华北地区 |
C.工程路线短,并可利用黄河河道输水西北和华北 |
D.工程地点经济基础好,沿线需水量大 |
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问题。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A.管道运输 | B.水陆联运 |
C.高压输电 | D.航空运输 |
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沿途地区有大量海水的入侵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③④⑤ | D.②③⑤ |
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
B.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
C.可以实现“东西部双赢”,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
D.促进沿线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环境的改善 |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深圳市GDP达78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问题。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
B.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 |
C.与2008年相比,2009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
D.2009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
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
B.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
C.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