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最主要的国际意义在于
A.“一国两制”成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 |
B.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
C.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
D.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政治能力 |
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 | B.原料的支持 | C.市场需求 | D.资本支持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本 |
据史书记载:“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道光时期是徽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B.徽商在清束民初衰落 |
C.清政府的压制导致了徽商的衰落 | D.徽商衰落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关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 B.社会制度 | C.生产能力 | D.劳动力短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