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羁旅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诗阅读。

朗诵小组选定下面这首诗参加校古诗朗诵大赛,请你参与。

度关山

[唐]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

【注】①狐:一作“孤”。

②窦:沟渠。

③羽:箭尾上的羽毛,即箭翎,引申为箭。


(1)文博找到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作为朗诵时的背景?请说明理由。

选择____图,理由:________________

(2)朗诵颈联时,文栋想要增强诗歌感染力,请你为他配上适宜的表情、动作。

表情: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

(3)朗诵尾联时,文博对重读词语把握不准,请你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选择一个词语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到湖北、湖南一带游览。

B.

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C.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

D.

尾联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以及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风灯”“宿鹭”“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舟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

B.

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

C.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朵高高堆垒,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用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家乡水的情深意重,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