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3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组合序号 |
杂交组合类型 |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
|||
抗病 红种皮 |
抗病 白种皮 |
感病 红种皮 |
感病 白种皮 |
||
一 |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
416 |
138 |
410 |
135 |
二 |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
180 |
184 |
178 |
182 |
三 |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
140 |
136 |
420 |
414 |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6个亲本都是杂合体 | B.抗病对感病为显性 |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 D.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 |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A.具有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胞结构完整,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
B.只具有膜和质,同样能进行各种生理活动 |
C.植物体细胞所具有的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
D.具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的特定细胞 |
猪的胰岛素用于人体降低血糖浓度效果不明显,原因是猪胰岛素分子中有一个氨基酸与人的不同。为了使猪胰岛素临床用于人治疗糖尿病,用于蛋白质工程的蛋白质分子设计的最佳方案是
A.对猪胰岛素进行一个不同氨基酸的替换 |
B.将猪胰岛素和人胰岛素进行拼接组成新的胰岛素 |
C.将猪和人的胰岛素混合在一起治疗糖尿病 |
D.根据人的胰岛素设计制造一种全新的胰岛素 |
蛋白质工程制造的蛋白质是
A.天然蛋白质 | B.稀有蛋白质 |
C.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 | D.肌肉蛋白 |
科学家将β-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第十七位的半胱氨酸,改变成丝氨酸,结果大大提高了β-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并提高了储存稳定性。该生物技术为
A.蛋白质工程 | B.基因工程 |
C.基因突变 | D.细胞工程 |
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并以质粒为载体,采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了抗枯萎病的金茶花新品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质粒是最常用的载体之一,它仅存于原核细胞中 |
B.将抗枯萎基因连接到质粒上,用到的工具酶是DNA连接酶 |
C.为了保证金茶花植株获得抗病能力,只能以受精卵细胞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 |
D.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抗病金茶花,将来产生的配子不一定含抗病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