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等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为农民致富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 D.进城务工 |
以下各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
《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时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对上述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开始启动 | B.提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
C.体现了美国人对洋务运动仍缺乏了解 | D.说明了中国主动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 |
浙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棋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
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A.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 B.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 B.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 | D.近代化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