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
在代议制度下,议会是重要的政治机构,各国大多实行两院制。下列对近代各国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内阁需上院支持成为惯例 |
B.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由每州2名组成 |
C.根据德国1871年宪法,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
D.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
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 )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 | 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 | 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
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 ( )
A.议会至上 | B.和平渐进 |
C.自由平等 | D.分权制衡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C.文化途径迥异 | D.国力对比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