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中“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指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 B.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
| D.闭关锁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
中国的资金积累率由1952年的11%上升到1957年的20%,这种罕见的积累率使中国可以进行固定资本的大量投资。出现这一变化的政策原因是
| A.土地改革 | B.过渡时期总路线 | C.双百方针 | D.大跃进 |
根据下面的纸币蕴含的历史信息,推测其最可能流通于
| A.20年代初的苏俄 | B.大革命时期的广州 |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根据地 | D.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 |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他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义和团运动 | D.八国联军入京 |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主要意图在于
| A.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 | B.促进社会分工和发展商品经济 |
| C.限制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 | D.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
| 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
| 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 |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