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陶诗“远人村”新解
现代人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的“远人村”的诠释大略分成了“远方的村落”和“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庄”两种。其本意究竟指什么,这还得结合陶渊明所处的具体环境来看。
有人不同意把“远人村”译为“远方的村落”,理由是前句绝不能断为“暧暧——远——人村”,若这样,势必将断后句为“依依——墟——里烟”。“墟——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村”。于是就出现释“远人村”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的说法。此说法颇有“六经注我”的嫌疑。
“远人”一词,古即有之,《论语·季氏》中即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所云“远人”是统称,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主要强调地理距离的“远”。“夷狄”虽然也在远地,却并不称“远人”,因为在当时,“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远”是地域差别,并不涉及所谓“华夷之辨”,与文化差异无关。迄至秦汉,周边少数民族不断被吸纳进入汉族社会,“远人”从地域距离的“远人”,衍变到“文化距离”的“远人”,向春秋时“夷狄”的意义靠拢。这时的“远人”和“夷狄”,都可指称“华夏”之外的异族,只是前者可能服从了“华夏”教化,得到“华夏”认可,较“夷狄”而言,“远人”在风俗习惯上更接近“华夏”而已。自秦汉以后,“远人”开始强调文化距离,词义转移,侵入到“夷狄”的外延。
三国两晋之时,“远人”一词,着重强调族群的差别。“远人”的涵义,在两晋向“夷狄”靠得更近,“远人”逐渐变成异族的代称。春秋时代的“夷狄”,后来融入了华夏体系,如吴、楚等。秦汉时崛起的匈奴,则成了这一时代的“夷狄”,后慢慢被融入汉族社会。及至三国两晋,此时的乌桓、西羌等,则被视为“夷狄”。而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这时早在“中夏”文化覆盖之下,他们能被朝廷征辟做官,甚至身居要职,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东晋时“远人”的涵义即是如此。
再回到本文的主题陶渊明的诗上。园田居位于庐江郡,而庐江郡正是南蛮异族聚居之地,也是陶渊明的故乡。陶渊明归隐故乡,家宅僻处南野,与当地的异族混居在一起,所谓“远人村”,当是他从自家庭院眺望到的异族村落。
“远人村”是异族人群居的村落,还有一条旁证,即“村”字本身。“村”这种聚落形态,出现得较晚,大概源于东汉。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中原南迁的各豪族大家,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部曲,这里指家兵、私兵),“村”的分布更加普遍。陶渊明所见的“远人村”,大概还只是异族人的聚落。
“暧暧远人村”,正是陶渊明眼前景观的如实反映,并没有什么“远离人世俗情”的“大义”,若有,至多只是描绘出他归隐后在野外与“异族”杂居的事实。
(节选自李飞《陶诗“远人村”新解》,有改动)
下列选项中关于“远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人”在《论语》中泛指生活在距离某国、家较远地方的人,与文化差异无关。
B.春秋时的“远人”并不包括“夷狄”,因为在当时,“夷狄”是被排除在“人”之外的。
C.到了秦汉时期,“远人”向春秋时期“夷狄”的意义靠拢,体现出了文化差异。
D.秦汉以后,“远人”词义的外延扩大,将“夷狄”也包含在其中。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对仗的角度讲,不能将前句断为“暧暧—远—人村”,如果这样,后句必将断为 “依依—墟—里烟”,而“墟—里烟”明显不通,所以前句当读为“远人—村”。因此作者不赞同将“远人村”解释为“远离人世俗情的村子”。
B.东晋时期,在秦汉时被称为“夷狄”的西南夷、南蛮等能被朝廷征辟做官,已不再被视为“夷狄”,而被称为“远人”。
C.“夷狄”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指范围,在春秋时代指吴、楚等,在秦汉时指匈奴等,在三国两晋时指乌桓、西羌等。
D.到西晋末年,为躲避战祸,中原各豪族大家南迁,由于他们亦采取“村”形式,广收田客、部曲,所以“村”的分布更加普遍。

请说明作者认为的“远人村”的本意,并简述其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略论儒学的地域性传统
儒学的形成与地域性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联。前辈学者对此已有所研究。傅斯年认为,鲁国盛行秉承周代的礼乐文化传统,“于是拿诗书礼乐做法宝的儒家出自鲁国,是再自然没有的事情”,孔子的一些弟子将儒学流播他国,但“儒学一由鲁国散到别处便马上变样子”。如齐人喜作荒诞不经之论,这一文化传统孕育了“骨子里只是阴阳五行,又合着一些放言侈论”的“齐儒学”,而有别于鲁国“儒者的正统”。劳思光提出:“北方之周文化传统,至孔子时方有哲学思想出现”,“儒家重德性,重政治制度,立仁义王道之说,是周文化或北方传统之哲学”。
地域性传统对于两汉至隋唐的儒学同样是重要的。汉代以经学的古文、今文之争为背景,而两者之分野则与不同的地域性传统有关。马宗霍的《中国经学史》指出:古文今文“已由字体之异而转为说解之异”,这说解之异即表现了齐学、鲁学的地域性传统之别。儒学在魏晋南北朝主要表现为新起的玄学和延续汉代经学,而这两者恰是有地域性的,史书称前者为南学,后者为北学。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地域性传统表现得尤为突出。理学和心学的兴起、嬗变是这一时期儒学的主线,而地域性传统则贯穿其间。黄宗羲最早系统地研究这段儒学史,他主要是以地域性学派为基干来展开叙述的。
到了近代中国,随着地理环境对人们交往的限制越来越小和西学成为了学术的范导,传统儒学走向瓦解。但是,近代和古代是有着连续性的。这种连续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古代儒学的地域性传统依然影响着近代思想对西学的吸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群体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原先的儒学地域性传统的统摄,往往会不自觉地以本来所接受的地域性传统为参照系,诠释西学或选择西学中与其相通的成分。
研究中国古代儒学的地域性传统,无疑需要回答这一传统何以可能的问题。这里从认识论层面作点考察。希尔斯指出,学术传统有明确阐明的部分和未阐明的部分,前者主要是通过概念、范畴、原理等予以言说而延续,后者即“那些弦外之音、‘不言而喻的知识’成分,以及洞见之类不宜应用原理和规则的东西,是不能以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的,而要通过内心联想,通过对动作执行者的典型行为的移情来获得”;而“理性的科学传统之所以能有效地进行延传,是因为人们继承和掌握了其未阐明部分。继承者不但继承了明确阐明的部分,而且继承了未阐明部分,由此形成了他们的思想”;他们所说的传统的阐明部分和未阐明部分可以称之为名言的传统和研究的传统,由于后者得以有效传递的方式是师徒授受,因此学术传统的延续就限制于一定的空间而形成地域性特征。这样的理论也许能够帮助我们解释古代儒学地域性传统何以如此显著,因为古代儒学的传递基本上是以私人讲学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于是各处的讲学地区(以后就是书院所在地)就产生了有地域性传统的儒学。关注儒学的地域性传统,是揭示其富于民族智慧的意会传统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这方面需要更多的努力。(选自2007年4月3日《光明日报》)
下列对儒学地域性传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傅斯年认为,鲁国儒学的核心是诗书礼乐,齐儒学的核心则是阴阳五行。劳思光则认为北方儒学的核心是重理性、重政治制度,立仁义之道。
B.马宗霍认为,汉代经学中古文、今文之争的实质不是字体之争,而是体现了儒学思想中齐学、鲁学的地域性传统之别。
C.儒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地域性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南方表现为新兴起的玄学,在北方则表现为延续汉代的经学。
D.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地域性发展体现为两条主线,一是理学和心学的兴起、嬗变,二是地域性学派的不断涌现。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儒学走向瓦解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使地理环境对人们交往的限制越来越小和西学成为了学术的范导。
B.虽然传统儒学在近代走向了瓦解,但古代儒学的地域性传统依然影响着近代思想对西学的吸取。
C.学术传统中明确阐明的部分,主要是通过概念、范畴、原理等予以解说而延续,就是说这些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未阐明部分则主要靠接受者自己感受和领悟,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
D.名言的传统和研究的传统得以有效传递的方式是师徒授受,因此学术传统的延续就限制于一定的空间而形成地域性特征,这就是古代儒学地域性特征显著的根本原因。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儒学地域性传统可以帮助我们在对儒学的研究中形成新的地域性学派,从而使我们的儒学研究园地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B.因为古代的儒学的传递基本上是以私人讲学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的,于是各处的讲学地区就产生了有地域性传统的儒学。
C.希尔斯理论对儒学地域性的形成原因做了最好的解释,从而回答了这一传统何以可能的问题,可以推断出希尔斯对传统儒学也做过深入的研究。
D.意会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其形成的基础是传统儒学的发展和近现代中国知识群体以地域性传统为参照,诠释西学或选择西学中与其相通部分的结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珊瑚礁保护状况好转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及贝壳等长期胶结而形成的一种有孔隙的钙质隆起。根据珊瑚礁形态与岸线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岸礁通常贴近海岸生长发育;堡礁与岸线大致平行,但与岸有一定的距离,中间有泻湖隔开;环礁平面上呈环状,其间是泻湖水域。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闻名的珊瑚礁。
根据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或处于进一步退化的险境,而气候变化依然是珊瑚礁所面临的最大的长期威胁。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公布了一份气候变化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发布的报告。
该报告汇总了来自96个国家的240位专家的研究结果。报告指出,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严重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全球变暖将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海水变暖,而这会造成海水酸度增加。科学家们预测,像发生在1998年的波及全球16%的大面积珊瑚礁被漂白的事件,在未来50年里会时常发生。
当海水变热时,珊瑚会释放体内的海藻,而这就导致珊瑚礁被漂白,从而导致珊瑚礁死亡或者退化。同样,溶解在海水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将导致海水酸度增加,而这将减缓石灰化———即珊瑚礁形成的速度。有关专家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能会达到目前的两倍,珊瑚礁的石灰化程度可能要降低40%。
在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各国政府使全球平均气温控制与工业前水平相比增长幅度不超过2OC。科学家们指出,如果不能将气候变化控制在这个限度内的话,将会导致极端气候灾害现象的增加,并将导致更多物种栖息地的损失和引发更多物种的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海洋项目总监西蒙•克利普博士表示:“要想保护珊瑚礁,各国政府不仅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需要建立海洋保护区,以保证珊瑚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胁。珊瑚礁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300亿美元,我们不能因为气候变化或其他原因而承受如此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损失。”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显示,近期得到保护的珊瑚礁的状况正在好转,这给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的未来带来些许希望。
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30°之间的热带浅海环境中,总面积达1000万平方公里,其中以太平洋的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北沿岸、印度洋的西部及大西洋的西部百慕大至巴西一带的海区为最多。中国的海南省、台湾省及雷州半岛等沿岸也均有分布。
下列对珊瑚礁这个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形成的。
B.根据珊瑚礁形态与岸线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C.溶解在海水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将导致海水酸度增加,而这将减少珊瑚礁的
形成。
D.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及贝壳等长期胶结而形成的一种有

孔隙的钙质隆起。
根据原文, 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A.遭到了世界各国人为的破坏。
B.气候变化,主要是沙尘暴和台风等。
C.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严重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
D.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水变暖酸度增加,这将最终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

下列对“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显示,近期得到保护的珊瑚礁的状况正在好转,这给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的未来带来些许希望”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到2004年珊瑚礁保护工作已经基本接近尾声。
B.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协作,各地的珊瑚礁都能得到非常有效的保护。
C.近期受到保护的那部分珊瑚礁情况已经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已经全部结束。
D.虽然珊瑚礁保护工作收效甚微,但人们却乐此不彼,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巨大利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此“春秋”,彼“春秋”
春是播种的季节,秋是收获的季节。于是,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先民那里,“春秋”成为一年的代称。比如为了形容蟪蛄这种小生物生命短促得还不到一年,《庄子﹒逍遥游》中就说“蟪蛄不知春秋”。人世间的时光以年作为计算单位,于是“春秋”从指一年的时间引申为泛指光阴、岁月。
由于和时间的密切关系,“春秋”也和历史产生了某种联系。在《史记》出现之前,古代的史书基本上是编年体的,即按年代编写,所以“春秋”成为编年体史书的通称,像东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书一般就被叫做“某国春秋”,这种用“春秋”作编年史书书名的习惯一直流传后世,比如汉代陆贾的《楚汉春秋》、赵哗的《吴越春秋》,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等。在所有的以“春秋”命名的史书中,孔子据鲁史编撰的《春秋》毫无疑问是最为著名的,此书被奉为儒家的经典,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春秋”这个词也几处成了它的专称,一提到“春秋”,人们,尤其是读书人首先想起的多半是它,它所反映的时代也因此而被称为“春秋时代”。
和孔子的《春秋》相关的还有“春秋笔法”、“皮里春秋”等词。古代的经学家认为孔子作《春秋》,每用一个字必定寄寓了褒贬之意,比如臣子谋杀君主、儿子谋杀父亲,孔子就会用“弑”字而不用“杀”字,以暗示对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的谴责,这种较婉曲但据事记录的写史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或“春秋笔”。后来“春秋笔法”这个词的适用对象并不仅限于史书,而是扩展到形容其它的曲折且意含的文字。“皮里春秋”往往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评论,据《晋书》《世说新语》的记载,晋代的褚季野从小就有简傲高贵之风,桓彝认为他“有皮里春秋”,意思是说他表面对其它人、事没有臧否,其实内心还是存有褒贬的。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薛宝钗作了一首关于螃蟹的诗,其中有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此处的“皮里春秋”事实上是曹雪芹借螃蟹讽喻世人的虚伪、狡诈。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些并非史书的书也冠以“春秋”的名称,比如《吕氏春秋》,它虽为子书,但它的命名和“春秋”表示时间的意义还是有关联的。《吕氏春秋》由十二纪、八览和六论组成,所谓的十二纪实际上是按一年的十二个月份逐月记载每个月的自然物候、阴阳五行、礼仪人情等情况,因为十二纪以时间为顺序,所以当十二纪放在全书的前面时,就以“春秋”来命名,叫做《吕氏春秋》;当十二纪置于书后,八览置于书前时,则称为《吕览》。
下列对有关“春秋”的几个名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春耕夏耘秋蕴冬藏,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先民那里,“春秋”代指一年的时间,进而引申泛指岁月。
B.孔子“春秋”命名据鲁史编撰的史书是最为著名的,由此“春秋时代”代指孔子生活的时代。
C.“春秋笔法”原指较婉曲但据事记录的写史手法,后指文笔隐晦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
D.“皮里春秋”“皮里”指内心,指内心深藏褒贬而表面不说出来。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周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书,汉代贾、赵哗、北魏崔鸿等用“春秋”作编年体史书书名的习惯都受孔子编撰的《春秋》的影响。
B.在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各典籍中都有以“春秋”命名的作品,如史书作品《吕氏春秋》由十二纪、八览和六论组成,就以“春秋”来命名,叫做《吕氏春秋》。
C.与时间、历史关系密切,也和文化、哲学紧密相联。“春秋”已成为一门学问, 吸引人们去钻研。
D.“春秋”泛指岁月和光阴,也泛指历史与时代,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提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小说第二段为下文哪些情节提供了依据?请具体说明。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请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请概括“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现代生活使儿童易患“自然缺失综合症”
到安蒂奥基亚参观洞穴遗址的游客大部分有再来一次的欲望,但11岁的波哥大男孩埃内斯托似乎对这里的风光和动物并不感兴趣,他要求导游:“给我点儿事做吧,我好无聊。在“动物世界”和“探索”栏目上我能看到更有趣的动物。”就在当天晚上,一只不足一厘米大的蜘蛛钻进帐篷,把两个孩子吓坏了。
很多成人对于今天的孩子们如此远离大自然感到惊讶。甚至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在一次远足活动中,老师问学生,牛奶从哪里来,孩子们回答:从超市里。
这就是美国儿童发育问题专家、记者理查德·洛夫所说的“自然缺失综合征”。这种病症虽然没有出现在心理学刊物上,但洛夫在《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童: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自然缺失综合征》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作者认为,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最后一代人。从那以后,人与自然的距离就渐行渐远,如今只有一半的孩子还会参与户外活动。洛夫指出,在与自然的联系受限的环境下成长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与周遭环境之间缺乏联系是造成儿童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和缺乏好奇心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建议将回归自然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因为探索会激发创造力,提高与他人共处的技能。
认识到亲近自然的重要性之后,哥伦比亚生物学家们在1998年创建了教育和保护环境组织,在教育部的支持和各院校的合作下,让4-19岁的孩子回归自然,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
这一项目的负责人、生物学家塞尔希奥·利亚诺说,近10年来孩子们远离自然是城区发展带来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结果。以前的孩子们喜欢到户外玩,因为在家里没什么意思,但现在留在家里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上网、听音乐、玩游戏。
此外,电视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比直接接触更可信、更舒适的看世界的窗口,如今的孩子们能认出80种电器品牌,却叫不出5种树木的名称。
此外,父母的教育让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大自然是陌生的、危险的,从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教师卡米洛·阿吉雷说,家长们常常这样说:“我女儿从来不玩土,她不喜欢,而且玩土还可能会生病。”
这种情况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出人意料的。阿吉雷说:“孩子们对一切都很敏感,他们没有抵抗力,因为他们从来不接触细菌或病原体,因此他们一出门就会生病。”
利亚诺指出,教育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努力方向不是为儿童治病,而是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他指出,同大自然进行过接触的年轻人一般很少会虐待动物和植物;或者说,他们很难去伤害自己认识的对象。
户外教育的目的还在于让来自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都去感受属于自然环境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户外教育行动的口号是:“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你让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行动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阿吉雷说,之前还需要吸入法治疗的孩子,在看过蝴蝶破茧而出之后,甚至会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哮喘病。
(选自《参考消息》2008年10月5日,有删改)

下列不属于“自然缺失综合症”现象的一项是()

A.波哥大男孩埃内斯托对自然风光和动物并不感兴趣,他觉得在“动物世界”和“探索”栏目能看到更有趣的动物。”
B.到安蒂奥基亚参观洞穴遗址的游客中大部分人有再来一次的欲望。
C.在一次远足活动中,学生说牛奶是从超市里来的。
D.一只不足一厘米大的蜘蛛晚上钻进帐篷,两个孩子被吓坏了。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父母的错误教育使得孩子们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一些孩子的“自然缺失综合症”。
B.造成儿童抑郁、焦虑、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和缺乏好奇心的原因就是没有与周边环境进行联系。
C.只要让4-19岁的孩子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就可以完全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
D.城区发展带来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结果便是孩子们远离了自然。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大自然有过接触的人不会虐待动植物,不会伤害自己认识的对象。
B.户外教育的目的,既是为儿童治病,又是增进儿童对大自然的认同感,还要让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属于自然环境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C.因为探索会激发创造力,提高与他人共处的技能,所以解决儿童“自然缺失综合症”的唯一途径就是“回归自然”。
D.在与自然的联系受限的环境下成长的人,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5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