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王安石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政府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军事部门是国家维持内部秩序与外部安全的重要凭借。下列有关中国军事史的叙述,何者适当?

A.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描述的是以步兵为主的近距离战斗场面
B.秦国征服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秦国军队是以强大的骑兵为其主力
C.汉、唐帝国以农民作为军人的主要来源,宋代以后则多以募兵、世兵和部族兵为主
D.明太祖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粮。”显示明代与汉唐同样采取发农为兵的办法

中国历史上有种赋税制度,农民缴纳的赋税与他拥有的财产没有必然关系,而是有一定的数额。原先,农民是分到多少田,缴多少赋税,后来他们已经分不到田,或分田很少,但仍要缴同样的赋税。如此一来,这个制度就很难再实施下去,而必须改变。请你想一想,当时的政府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革?

A.恢复封建体制,实施井田制度
B.鼓励开垦荒地,实施均田制度
C.改变征税方法,依据资产计算
D.简化农民赋役,并为一条征收

在一份与户籍登录有关的古文书记载:“户主余善意,年二十二岁,……拥有二十亩永业田,二十八亩已授,七亩口分田,总计应授田一顷六十一亩,一亩居住园宅,一顷三十三亩未授,……”请问这份文书反映的制度为何?

A.王莽的王田制度 B.唐代的均田制 C.北宋的青苗法 D.明代的一条鞭法

在十六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的相关问题。”请问这段文字最可能是作者对下列那一种制度的描述?

A.科举考试 B.官僚体系 C.社会组织 D.律令刑狱

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这句话,我们应有何理解﹖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