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王安石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回答下列各题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
A.抵御辽.夏的进攻 |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
C.减少政府开支 | D.巩固自己的权势 |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
C.否定了科举制度 |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
1742年,沃波尔的一个议案遭到下院否决,他被迫辞职。这一事件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先例。这意味着( )
A.责任制内阁的基本形成 | B.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
C.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 D.议会权力受到人民的限制 |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 |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 |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
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
●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父子告上法庭
●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承担,判乙之子无罪开释。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D.具有理性、公平、重视证据的精神 |
某同学对古希腊城邦有如下评价:①希腊城邦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②工商业的相对活跃有利于平等思想的形成;③希腊海洋性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确立。对于这些评价,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
A.①错误 | B.②错误 | C.③错误 | D.都正确 |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