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王安石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

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政府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

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史料,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你认为史学价值最大的是

A.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摘自《史记·夏本纪》)
B.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五十万。(摘自《三国演义》)
C.洪武二年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各以原根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摘自《万历大明会典》)
D.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某年,皇帝下诏曰:“朕以国家有契丹、汉人……盖欲去贪枉,除烦扰也。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事,必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恩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材料揭示了当时的统治者

A.纠正契丹贵族与普通平民同罪不同罚的弊端 B.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
C.将契丹人和汉人分开治理 D.推进封建化改革,使契丹国称雄天下

“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B.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 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汉书》:“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其中的古代的山西、关东、江左、河南分别指

A.崤山以西、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北、黄河以南
B.太行山以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西、黄河以南
C.崤山以西、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东、黄河以南
D.太行山以东、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南、黄河以南

毕加索的晚年,尤其喜欢模仿过去古典大师的作品,然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更是一种变相的解读和重构,可以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重读那些经典的画作。最有名的例子是毕加索对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的变奏仿制。(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前者属印象派绘画,后者属现代派绘画
B.前者属现代派绘画,后者属印象派绘画
C.前者注重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反映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追求
D.后者多采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反映现代社会人们的绝望和孤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