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半岛的矛盾空前激化,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最主要原因是
| A.该地区的民族矛盾长时期尖锐复杂 |
| B.有的巴尔干国家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
| C.奥匈帝国在该地区不断地进行扩张 |
| D.欧洲列强纷纷介入扩张自己的势力 |
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
| A.反对封建礼教 | B.反对盲从孔子 |
| C.反对君主专制 | D.反对儒学经典 |
“它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锋芒直指社会弊端,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永远保持着其艺术魅力。”下列对这一文学形式表述正确的是
| A.其盛行于唐宋时期 | B.白话章回体是其典型特征 |
| C.《窦娥冤》是其著名代表作 | D.城市经济发展是其产生的独特根源 |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推动了社会转型 | B.打击了贵族政治 |
| C.有利于中央集权 | D.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
《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人名)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其中“书”的材质应为
| A.龟甲兽骨 | B.丝帛 |
| C.竹木简 | D.植物纤维纸 |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
|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