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辽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籍之七世孙,高祖以下皆仕金。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初事世祖于潜邸,中书辟为掾,辞不就。                                        
中统初,命监铸百司印章,历太府内藏官,出为山东经略司详议官,迁北京奥鲁同知,历安肃、汝、蠡、赵四州知州,入拜监察御史。蓟州有禁地,民不得射猎其中,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利用纠之,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得以所没入悉归之民。擢翰林待制,兼兴文署,奉旨程试上都、隆兴等路儒士。升直学士,与耶律铸同修实录。出为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按察使。四川土豪有持官府长短者,问得其实,而当以罪,民赖以安。都元帅塔海,抑巫山县民数百口为奴,民屡诉不决,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
大德二年,改安西、兴元两路总管。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民甚便焉。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狱上,利用曰:“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未几,致仕,居汉中。
成宗朝,起为太子宾客,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曰谨畏天戒,取法祖宗,孝事母后,敬奉至尊,抚爱百姓,敦本抑末,清心听政,寡欲养身,酒宜节饮,财宜节用,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杜绝谗言,求纳直谏,官职量材而授,工役相时而动,俾近侍时赴经筵讲读经史。帝及太子嘉纳之。皇后闻之,命录别本以进。利用以老病不能朝,帝遣医诊视之,利用谓弟利贞、利亨曰:“吾受国厚恩,愧不能报,死生有命,药不能为也。”遂卒,年七十七。
利用每自言,平生读书,于恕字有得焉。廉希宪当时名相,简重慎许可,尝语人曰:“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王国宾其人也。”武宗即位,以官僚旧臣,制赠荣禄大夫、柱国、中书平章政事,封潞国公,谥文贞。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辟为掾,辞不就辟:邀请
B.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冒:违反,冒犯
C.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核:审查
D.俾近侍时赴经筵讲读经史俾:使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利用忠于职守、为国为民的一组是
①初事世祖于潜邸
②利用辨愈力,得以所没入悉归之民
③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
④利用曰:“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
⑤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
⑥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王国宾其人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利用小时候聪颖过人,二十岁时与魏初齐名。后中书省征召他为掾吏,他推辞没有赴任。
B.王利用担任安西路总管期间,减轻职田的租额,在其他郡出徭役的站户全部被免除掉。
C.王利用担任太子宾客时把切中时政要害的十七件事写疏上奏,皇帝褒奖采纳了他的建议。
D.廉希宪是当时的名相,为政简易慎重,对于赞许别人很是谨慎,唯独对王利用非常佩服。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利用纠之,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得以所没入悉归之民。
译文:                                                                                               
(2)“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未几,致仕,居汉中。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 ①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在文献上有说文王有七十里的园林,百姓还觉得小了。
B.“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这正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内容。
C.“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孟子指出齐宣王所占有园林是不能与民共用的,所以民认为太大了原因。
D.“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形象的写出齐宣王所占的园林象陷阱一样百姓不敢靠近,暗示了齐宣王的治国策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2.本段孟子告诉的是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②。”(《孟子•离娄下》)
【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
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①:“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说:“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③浍④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一八)
[注] ①徐子:姓徐,名辟,孟子弟子。②“混混”即“滚滚”,泉水涌出的样子。③沟:水渎,深、广各四尺的田间水道。④浍:深二仞、广而寻的田间水道。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也曾列举水的仁、义、勇、智等美德,此章“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等意义,正是孟子体会孔子观水所说出来的道理。
B.孟子认为研习任何学问,要是具备了“有本有源”、“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等条件后,自然日益穷高极远,广博精微,具备高瞻远瞩的气象,洞察细微的能力。这就是“放乎四海”的意义。
C.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里的“不盈科不行”与此章中的“盈科而后进”,都水之本源为喻,以说明学习必须有根本。
D.此章的最后孟子把有本有源的活水同七八月间的大雨相对比,说明了名声超过了实际才德,人格高尚的人认为这是可耻的。并借此启示徐子,不要只注重名声而不务实际,要加强实际才德的修养;名声和实际才德相符,才是光彩的。

(2)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说说为何为学要如流水,“盈科而后进”?
答: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②援:取。③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国家推行仁政是这样,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悔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对贤士的雅言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2)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