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中盛有少量白色固体,可能是铵盐,检验的方法是
A.加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
B.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
C.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
D.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
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 |
① |
② |
③ |
实验结论 |
A |
稀硫酸 |
Na2CO3 |
Na2SiO3溶液 |
非金属性:S>C>Si |
B |
稀硝酸 |
Na2S |
AgNO3与AgCl的浊液 |
Ksp(AgCl)>Ksp(Ag2S) |
C |
浓盐酸 |
MnO2 |
NaOH溶液 |
氧化性:MnO2 >Cl2 |
D |
浓硫酸 |
蔗糖 |
酸性KMnO4溶液 |
浓硫酸具有酸性、脱水性 |
工业上常用氯氧化法处理含氰(CN-)废水,反应原理为液氯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先将氰化物氧化成氰酸盐(其毒性仅为氰化物的千分之一):KCN + 2KOH + Cl2 =" KOCN" + 2KCl + H2O;氰酸盐再进一步被液氯氧化为无毒气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KCN 与KOCN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均为-3价 |
B.氰酸盐进一步被氧化的产物之一是无毒的N2 |
C.OCN-与CN-中σ键与π键个数比均为1: 2 |
D.完全处理含0.1 mol CN-的废水,理论上需要消耗Cl2的体积为5.6L(标准状况下) |
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 2+ |
C.[Cu(NH3)4] 2+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型 |
D.在[Cu(NH3)4] 2+离子中,Cu2+给出孤对电子,NH3提供空轨道 |
据报道,在40GPa高压下,用激光器加热到1800K,科学家已成功合成出CO2原子晶体,下列有关这种CO2晶体推断正确的是
A.易液化,可用作制冷材料 |
B.CO2晶体中,每个C原子周围结合2个O原子,每个O原子跟1个C原子结合 |
C.硬度很大,可用作耐磨材料 |
D.在一定条件下,CO2分子晶体转化为原子晶体是物理变化 |
膦(PH3)又称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它的分子是三角锥形,以下关于PH3的叙述正确的是
A.PH3是非极性分子,难溶于水 |
B.PH3的熔沸点高于NH3,极易被液化 |
C.PH3稳定性弱于NH3,是因为NH3分子间还存在氢键 |
D.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