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
|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
|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
|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B.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植 |
| C.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实施 | D.各国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
“他本人肯定没把扫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种政治体制当成自己的任务,相反,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力以及实施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他还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独裁主义结构。尽管这样,他在实质上还是修改了这个体制……而且也扫除了有关党及其领导人一贯正确的神话。”这段评论中的“他”是指
|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 | B.新经济政策 |
| C.罗斯福新政 | D.斯大林模式 |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 B.工业革命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
|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 D.英国与印度之间不平等贸易关系 |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包括
①西方国家阶级分化加剧②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③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④“福利国家”日渐完备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