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人在清代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港后,便与广东商人合作,参与公行贸易,共同分享在中外贸易中所获得的巨额利润
香港开埠以后,来港经商的福建人亦逐渐增多,他们多经营家乡土特产转口、售卖药材和船务,并集中于港岛中上环的文咸东、西街,永乐东、西街一带,又称南北行街。 
香港开埠所产生之影响,使闽商过去依赖澳门转移到依赖香港去扮演中介角色。1871年,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和上海之间的电缆,翌年该公司将电缆分为两段,一段由上海到厦门,另一段由厦门到香港,从此往来港沪两地的讯息经过厦门传送,间接刺激了厦门对外贸易的发展。加上来往香港、厦门、上海交通航线逐渐发展,香港厦门的贸易额亦随之而增加,香港遂成为出口福建茶叶的重要中转地。
材料二 起源于福建金门,由陈国梁、陈世望父子在日本长崎经营的泰益号,在二十世纪初崛起,成为活跃于亚洲的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的商号。在泰益号的交易网络中,绝大部分与之买卖的人都是福建商人,对自我族群的依赖性极高。从现存的资料显示,于1920至1930年代与香港交易的华侨商号几乎全由福建人经营,并且都是旅港福建商会的成员。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为推行明治维新,实行“殖产兴业”,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香港虽被认定是发展商贸的一个重要基地,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取得满意成绩,相反日本于香港开设的商号先后一一倒闭。当时日本驻港领事铃木充美曾归纳日本未能成功拓展香港市场的原因:第一,香港的华商团结力极强,外人无法插进;第二,在港日商欠缺足够的资本,容易倒闭;第三,香港的华商通过在日本的华侨直接与日本的制造商联系,因而不需要在港的日商作中间之交涉。
材料四 福建商人……比较融入当地社会,与本土妇女结婚,维持“多头家”:在移入当地社会后,与当地统治者合作,如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澳门的葡萄牙人、巴达维亚的荷兰人,福建人于海外各地甚可称得上是“商业合作群”……闽商得到曾打击元朝势力的巴斯和阿拉伯商人协助,他们虽然逃亡东南亚,但在闽南留下他们的后裔,由于能够融入当地社会,对日后福建海外商网的恢复有极大之帮助。
                          ——李培德《香港的福建商会和福建商人网络》
(1)福建商人“参与公行贸易”反映了清政府当时推行什么政策?简要指出该政策实施的目的及其影响?(7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福建商人发展的相关信息。(1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促成福建商人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以及福建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2分)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福建商人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精神。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毛泽东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高度重视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列举两个具体史实)
(2)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提到的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
材料二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也?曰分
——《荀子》
材料三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
请回答:
(1)归纳三则材料中荀子的基本观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荀子这些思想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提了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文化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种著作、合计79070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