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5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A.“教随国定” | 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
C.“因信称义” | 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
科学史家伯纳德·科恩在评价某位科学家时说,他“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该科学家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日心说”,批判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
B.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同物质同形状的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下降速度相同 |
C.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
D.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 | B.没有理性思维 |
C.长期领先世界 | D.强调实用价值 |
隋唐时期,宗教文化政策一直是朝野上下争论不休的政治问题之一。但总的来说,隋唐帝王对儒、道 、佛三教采取兼收并蓄、严密控制的政策。这说明
A.宗教已经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 B.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
C.帝王力图借助三教巩固统治 | D.宗教信徒众多影响社会安定 |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来自生产中精细的分工,分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则是人们利用市场兴起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科技长期未获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古代市场长期发展缓慢 |
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D.专制制度的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