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脚 印
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二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漂上来。
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火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
我要捡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童散落,盥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20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15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6岁。 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一一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二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幼雀破壳而出,还没等落到地上,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你已遗忘了太多的东西,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
…那个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高的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种种成长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有删改)
【注】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苍山县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脚印》以一个有关脚印的传说,引出了浓浓的文化乡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内中的心理,可以看作是王鼎均的一次精神还乡。 |
B.这种乡愁观念的形成恐怕与作家的个性气质及五六十年代紧张的海峡局势有密切联系,生不能回家,用回忆走在回家的路上,用鬼魂来一路捡拾脚印回家,这里面该隐忍了无尽的哀痛。 |
C.文中“脚印”还隐喻人在生长、前进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或记录,“捡拾脚印”主要是对自我人生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
D.文中捡拾脚印的传说道出了所有漂泊者的人生宿命,至垂暮之年总要完成从老年向中年、青年、少年、童年的返回,最终在故乡找到精神依托。 |
E、从全文的内容与结构看,第一段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全文中起到总领的作用,后文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实写乡愁。文章后面引用了两个乡间故事,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和要说明的道理。(6分)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②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①除引用神话传说和乡间故事外,本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说出两点即可。)
②本文表现了作者深挚的思乡之情,然而作者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再未踏上故土,并表示没有回乡的想法,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围绕一个方面展开即可,但不应从政治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态美学观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生态整体主义原则,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原则的突破和超越。这其实是一场哲学的革命,即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整体主义。这种新的生态世界观,就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生态平等”,也就是主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自有其价值而处于平等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整体主义所主张的“生态平等”不是人类与万物的绝对平等,而是相对平等。
生态美学所贯彻的生态整体主义哲学观,实际上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包含了“生态维度”的更彻底、更全面、更具时代精神的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也可将其叫做生态人文主义精神。首先,它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角度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进行一种终极关怀。所以,西方一些哲学家倡导一种把人类同其他生命带到更紧密联系的“新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强调人类应从生态的和谐性出发,以保持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它是对人的生态本性的一种回归。长期以来,人们在思考人的本性时,只涉及到人的生物性、社会性、理性与创造语言符号的特性,而生态哲学与美学则从生态的独特视角,揭示出人所具有的生态本性,包含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和生态自觉性,其中主要是人的生态环链性。人类只有自觉地遵循生态本性,保持生态与生物环链之平衡,才能获得美好的生存。而且,人的生态本性决定了人具有一种回归与亲近自然的本性。再次,它是对环境权这一最基本人权的尊重。在良好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过一种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是基本人权所在,而以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支撑的生态美学就是力倡在良好的环境中人类“诗意地栖居”。下列不属于“生态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项是
A.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自有其价值而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
B.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角度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进行一种终极关怀。 |
C.人类自觉地遵循生态本性,保持生态与生物环链之平衡,以获得美好的生存。 |
D.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过有尊严和福利的生活。 |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推断,下列西方哲学家的理论符合“生态整体主义原则”的一项是
A.培根的“新工具论”提出充满工业文明特色的“工具理性”和“人类中心”的理论。 |
B.佩西提出著名的“从人的总体性和最终性上来看人,从生活的连续性上来看生活”。 |
C.康德精辟地概括传统的理性主义的哲学观,提出了著名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 |
D.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认为有理性精神的人决定包括自然在内的一切事物。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CEV异军突起
CEV是“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简称。对于CEV,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是这样认定的:CEV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每年最多可飞行6次;改进型的3人CEV可为国际空间站接送宇航员,每年发射3次;无人CEV则作为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船,每年运送3次;无论是CEV运载器,还是重型运载器,都将用航天飞机的部件改制建造;CEV用固体火箭发射,其设计与航天飞机发射起飞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基本相同;重型运载器的运载能力,用于月球飞行时为100吨,用于火箭航行时提高到120吨。
从这六条认定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是按照“航天飞机衍生型”的思路来研制新的载人飞行器的,即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来进行设计,是原来航天飞机的衍生。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特点是:这种航天器没有机翼和尾翼,不再像航天飞机那样通过滑翔方式返回地球,而是像飞船那样通过降落伞着陆;发射时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航天器置于火箭顶部,能避免因碎片脱落而被砸坏的危险;专门设置的逃逸火箭更增加了宇航员的安全;人和货物分开运输,既安全又经济;货运型的长度是载人型的2倍,载货能力达100吨,是航天飞机的5~6倍,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天运载器;座舱更宽大,给航天员带来舒适感,还可以重复使用10次以上。
根据初步构想,新的载人型航天器将在经改进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的基础上建造,计划在2011年将宇航员运往国际空间站。货运型则把载货飞行器装在改装后的航天飞机外贮箱顶部,并配备5台航天飞机主发动机。外贮箱两侧还将配置两个加大的航天飞机固体助推火箭。据估计,货运型飞行器将是个40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按照设计,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还能在轨道上实施对接,以完成更多的太空使命。
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充分利用航天飞机现有的成熟技术和装备,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将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家认为,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的安全性将是目前航天飞机的10倍左右。航天飞机终将被淘汰。
(选自《科学画报》2005年第12期,有删节)下列对“CEV”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CEV是“乘员探索飞行器”的简称,是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 | |
B.CEV能将4名宇航员送往月球,改进型CEV可为国际空间站接送宇航员,每年要飞行6次。 | C.CEV运载器,将用航天飞机的部件改制建造。 |
D.CEV使用与航天飞机发射起飞时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基本相同的固体火箭发射。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型航天器的运载工具包括CEV运载器和重型运载器,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载器。 |
B.CEV是采用航天飞机的外贮箱、固体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来进行设计的。 |
C.新型航天器与运载火箭串联发射,是为避免航天器的碎片脱落砸坏火箭。 |
D.之所以采用“航天飞机衍生型”方案,是因为它成本低,而且可以加快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速度。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CEV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船,载货能力高达120吨。 |
B.新型载人型和载货型航天器可以将人和货分开运输,并可在太空中自由地实施对接。 |
C.CEV是“航天飞机衍生型”航天器的一种类型,由于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的特点,它将成为现阶段最理想的航天飞行器。 |
D.美国现在的航天事业已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已开始使用航天飞机的衍生型航天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春秋战国》序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即由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由隶农贵族经济模式向自由农地主经济模式的转型,由联邦制国体向中央集权国体的转型。所有这些,都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不管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都是饱满昂扬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阴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产生思想、研究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官,最终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辩理透彻,林林总总。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编磬编钟,宫殿廓城,髹(xiū)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科学技术可谓灿烂辉煌,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坊、经络学说,可以说是当时的科技成就绝对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兵联合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司马穰苴、吴起、孙膑、尉缭等等,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精神生命的源。当我们被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惑时,当我们在浮华喧嚣的历史泡沫面前迷失或不知所措时,我们应该去向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宝库寻求再生的动力。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瑰宝,风采依旧!
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弘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把握住富民强国、团结奋斗的主调,是本丛书出版之目的。第一段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的理由是:__________。
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本色人生”的特点是什么?(限于20个字以内)
“向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宝库寻求再生的动力”是什么意思?(限于20个字以内)
符合文意的两项是___________。
A.“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是说附丽在铜器及石鼓上的文字价值很高。 |
B.“林林总总”是对《韩非子》内容广博精深,形式锋利透彻作出高度评价。 |
C.作者认为《论语》《孟子》兼容各家之长,态度宽厚,少有犀利争论性语言。 |
D.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辞赋、小说、散文都是世界上最早取得光辉成就的。 |
E.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孙子兵法》等都是在这种实践的基础上兼吸收前人经验的结晶。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件新鲜事物可以引起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之后人的思绪又会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 |
B.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件新鲜事物可以引起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 |
C.这句话的作用是,用比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思绪的特点。 |
D.这句话有统领全段的作用。 |
“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作者推断的理由是()
A.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
B.按主人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丰富的思想。 |
C.是那所房子房客的地位及其审美趣味决定的——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
D.因为是新房子,是主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向往。 |
对上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带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小说就是围绕着这个斑点展开的。 |
B.文中用冷暖两种色调交替出现,四个“红”色:黄色的火光(红色),火红的炭块,鲜红的旗帜,红色骑士;两个“黑”色:黑色的岩壁,黑色的斑点,先后出现的冷暖两色中的极致形成强烈的反差,预示着作品中涌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 |
C.意识流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制幻剂下的怪异现象,它在貌似荒唐的连缀中,表现出明确的意识指向,是作者的“注意”与“选择”的结果。 |
D.“一只钉子”“一幅小肖像画”“老房子”“房客”等,这几种在意识流中属于任意排列的。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乎翰藻”。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作者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而主张“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呢?()
A.世界各国的小说,都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 |
B.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
C.神话传说是真正的源头,寓言、史传、诸子散文其实是流,不是源。 |
D.小说不可能有很多起源。 |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对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小说是其中的一类。 |
B.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虽然也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但它属于历史范畴,不属于文学范畴。 |
C.唐传奇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小说从此发展为文学创作。 |
D.在南朝梁代之前,中国只有历史,没有文学作品。 |
第三段是经过改动的。原文如此:“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都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不是传奇小说,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
B.《长恨歌》不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的传奇小说。 |
C.《长恨歌》《长恨歌传》《李娃传》已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
D.《长恨歌》《长恨歌传》《李娃传》都脱离了历史,是真正的文学创作。 |
对“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说的诞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上达到了标准。 |
B.唐传奇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创造了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 |
C.唐传奇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
D.唐传奇注重想象、虚构,讲求文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