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创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一些“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口号在企业中响起。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他们也受到企业的青睐。你到底是不是一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人具有什么特质?要想成为创造性人才,应当在职业规划中如何塑造自己呢?
职业规划专家发现,创造性人才比起他们不那么具有创造性的同事,在智力和人格特征方面有差异。通常,创造性人才的思想比其他人的更为灵活,使他们可以超越传统的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灵活性常常表现在开玩笑或其他娱乐中,比如:给公司的营销活动想一个点子。总体上,创造性人才的特质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知识、智力能力、人格。
创造性思维需要广阔的信息背景,包括已知事实和观察。知识是产生和整合想法的基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按照某些专家的观点,创造力总是源自于将事物以新颖而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例如,苹果电脑开发的网上视频聊天,就是将美国在线服务公司的在线消息系统与视频进行了整合。这一系统使用户可以实时传送图像和消息。
通常创造性人才是聪明而非才华横溢的人。创造并不要求超乎寻常的智力水平,但是,创造性人才擅长在短期内就某一问题想出多种解决方法。根据对智力特别有研究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观点,创造性智力的关键在于洞察力,即发现相关信息、发现新与旧之间的联系、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及看到全局的能力。创造性人才还会毕生保持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而且这种好奇心不局限于他们自己所专长的领域。相反,他们的兴趣广泛,希望涉足多个知识领域,而且他们会对几乎所有未解之谜产生热情。心理学家观察到,创造性人才会对他们周围的世界再现出开放的态度,并且做出感受和情绪上的反应。 创造性人才可以用发散式思维进行思考,他们可以扩充问题解决方案的数量,从而避免固定式思维。同时,他们知道何时应当进行收敛式思考,即收窄有用解决方案的数量。例如,一位发散式思考的创造性人才,可能会为一家出售流行饰品的网站想出27种名字,并在适当的时候,将想法汇集成最佳的选择。
一个人的情绪和其它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人才通常具有积极的自我印象,但不盲目自信。因以,他们可以应对思想上的危机。创造性人才能够忍受产生新思想所必须经历的孤独。与他人交谈,的确有利于发散思考,但是,有些时候,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必须独自和专心地工作。创造性人才常常是反传统主义者,对来自群体的认同并不十分渴求。他们是智力或实践上的刺激寻求者,把形成对问题的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作为刺激的一个来源。创造性的个体通常很有韧性,这对于一个新想法付诸实施特别重要。将新想法推销给合适的人选需要大量的工作。
下列关于“创造性人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创造性人才是相对而言的,从特质上看,他们和那些不那么具有创造性的同事相比,在智力和人格特征方面存在着差异。
B.创造性智力的关键在于洞察力,洞察力强,就能够发现相关信息、发现新与旧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见效快。
C.创造性人才既可以用发散式思维进行思考,扩充问题解决方案的数量,又可以通过收敛式思考,收窄有用解决方案的数量。
D.创造性人才能够忍受产生新思想所必须经历的孤独。有些时候要想解决问题,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必须独自和专心地工作。

下列说法,不属于创造性人才“智力能力”的一项是

A.创造性人才应该是聪明的。创造并不要求超乎寻常的智力水平,但他们擅长在短期内就某一问题想出多种解决方法。
B.创造性人才兴趣广泛,无论在自己专长的领域还是其他多个领域,创造性人才都会毕生保持一种年轻人特有的好奇心。
C.对创造性人才来说,发散性思维很重要,通过发散式思考,一位创造性人才能为一家出售流行饰品的网站想出27种名字。
D.创造性人才通常可以应对思想上的危机,排除影响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不利因素,具有积极的自我印象,但不盲目自信。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创造性人才的特质之一是知识,,包括已知事实和观察。它是产生和整合想法的基石。
B.创造性人才的思想比其他人的更为灵活,在开玩笑或其他娱乐中常常有所表现。
C.创造性人才常常是反传统主义者,他们不很合群,不易获得来自群体的认同。
D.让创造性的想法付诸实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所以创造性的个体通常都很有韧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荒漠一夜
付浩勇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已在大漠的荒滩里跋涉了整整一夜。
他蠕动着苦涩僵硬的舌头,舔了舔嘴唇上叠透的干血泡,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梁,不由回望一眼身后伴随的追敌--晨雾里闪着两点绿光的饥饿的野狼,心里又掠过一阵恐惧和绝望。
他是昨天下晌为了拍摄到沙漠上的绿洲,他离开了驼队,深入到荒滩深处。当黄昏降临的时候,沙梁上传来一声凄凉血性的狼嚎声,他回首寻望,蓦然发现了暮色里浮动着两点闪亮的寒光,倏地,疲惫夹带饥饿一同向他袭来……
整整一夜,他别无选择,慌惶地在大漠里奋力向前进。途中,他为补充体力,备带的干粮吃完了,水壶里面水喝干了,肩上压着沉沉的摄影机和行囊背包。但他不忍心将拍到的海市蜃楼般的别致风景一掷了之,那可是他艺术生命的价值所在。然而,野狼显然盯上他了,将他视成大漠里惟一的补充营养的佳肴,他只好拼力地在沙漠里走着。他心里明白,在荒漠里,缺水是最大的灾难,野狼同他较量的是毅力和意志,自己若是稍有松懈,在沙梁上倒下,野狼就会冲上前,挥舞双爪,将他撕成碎条,充饥解渴,而他拍摄的荒漠上的别致风景将化为乌有。
他回望野狼时,明显发现野狼的浑身抽搐,脊梁的骨节更加突起,干瘪的肚皮贴在沙土上。喘气声越来越粗重,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长……渐渐地,野狼举步维艰,停下来了。他心里不由掠过一阵狂喜,野狼终于撵不上自己了。少顷,又见到野狼嚎叫一声,转头调向,灰溜溜地往回逃窜,他不由挺直身躯,英雄般地傲立在沙梁上,似乎嘲笑野狼意志的崩溃瓦解。
当野狼的背影逃遁远去,他又一下子瘫倒在沙梁上,他该往哪里走?何方才能寻到驼铃队?哪里才有水源?严重的缺水,他已鼻孔出血,七窍冒烟,四肢乏力。忽而,他转念回想,猝然想到,野狼的转向莫非预告着前方是一条通向大漠腹地的死亡之路,于是,他意识到只有重新振作,尾随野狼,或许才有可能离开大漠,找到驼队,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
他复而挺起疲惫的身躯,沿着野狼逃遁的方向赶去。为了避免同野狼的孤注一掷,他既不能尾随太近,那样会惊扰它;当然又不能太远,如果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跋涉的方向。
芨芨草是大漠里跋涉者的救命圣草,沙梁坎下,野狼过处,芨芨草已被啃尽;他随踪而来,只好刨出草茎,细嚼取湿。野狼困乏了,停下来回头对峙地盯着他;他也停靠下身,机警地准备应付对野狼的反扑。有多少回,狼跑他奔,狼歇他停。有几阵子,狼的双腿摇摆踉跄,迷迷茫茫地迈步,他就象虚脱一般神情恍惚,晕晕蒙蒙地跟着……
狼撵人整整一夜,人追狼足足一天,又是日头西斜的时分,终于,沙梁坎下出现了一片罕见的沙洲--那是内陆河被沙漠侵袭仅有的一汪清水。
野狼仿佛忘却了疲惫,奋着四蹄奔过去。
他喜出望外,狠狠地咬了一下血唇,忽而,一阵熟悉的驼铃声响过,昨天同行的地质勘探队出现在前方。他顿感泪水漾出眼眶,朦胧中,他看见两名地质队员正端枪向着吸水的野狼瞄准,他声嘶力竭的喊:别打它,没有它,我走不出荒漠,是它救了我的命……
声落枪响,野狼猝然倒在甘泉一般的水边,枯瘦的四肢也懒得一动。
他一个踉跄,向前一个滚翻,昏了过去。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1、这篇小说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述作品中“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2、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就文中划线句中具体说明。

3、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4、小说叙写了一个人与一匹狼的故事。有人说,狼是凶残的掠食者,是人类的敌人;有人说,狼不自觉地帮助主人公走出了沙漠,是一个拯救者;有人说,小说在赞颂人的意志品质;也有人说,小说在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大地的语言
阿来
今天,在远离它们故乡很远很远的地方。我看见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
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己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就因为在让人心生安好的景色中描摹过这些形状美丽的字眼,我得感谢让我得以参加此次旅行的朋友。 就在这样的心情中,我们到达了周口市淮阳县。我是说到达了淮阳县城,因为此前,已经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正是这样的存在让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简单,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中国人自己不再农耕的时候,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十几亿人足够的粮食。中国还有这样的农业大县,我们应该感到心安。国家有理由让这样的地方,这样地方的人民,这样地方的政府官员,为仍然维持和发展了土地的生产力而感到骄傲。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标的相对滞后而气短。
我相信利奥波德所说:“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以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是认为热量来自火炉。”其实,就是引用这句话也足以让人气短。我们人口太多。没有什么人拥有宽广的农场,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森林供应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炉。更令人惭愧的是,这声音是一个美国人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来的,而如今我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那么多精英却只热衷传递那个国度华尔街上的声音。
离开淮阳前,我去龙湖漫步,水气氤氲,水生植物生机勃勃,“有蒲与荷”,“有蒲与莲”,让人心灵也丰沛而滋润。因为这宽广的土地,这土地上蓬勃茂盛的庄稼,因为这丰盈之水,短暂的淮阳之行值得永远忆念。
(选自《人民文学》2009.1.有改动)
注:阿来,当代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1、结合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将“高速路”比作“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作者这样说,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感情?
2、作者为什么以“大地的语言”为题?通观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从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角度,各举一例予以赏析。
4、文中反复出现“心安”一词,作者在强调什么?如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点不合时宜?联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只有扇子崖
苏叶
(1)我游山水,顶怕看见帝王的碑刻。偏偏泰山,四下里都是它们。我心郁闷,好好一座山,一经御驾禅封,没奈何地连身份都改变了,仿佛成了一块护王权、安四邦的大镇石。而名人又好捧它,僧人亦爱噪它,后世代代恭它拜它。山成了神祗,再巍峨高大,除了招引些糊涂百姓往树枝上拴红绳儿求福求禄而外,只是一个大祭坛吧?失了本性的土石,哪里真还有什么苍野雄秀可言?这几千级的盘山道,不过是“平步青云”的爬梯罢了。
(2)心思忤慢,所以,我登南天门,天门雾障不为我开。我去仙人桥,仙桥云乱不为我渡。东岳大帝不向我显圣,泰山老母也不为我超度。只有舍身崖不怀好意地招我前往,那万仞深渊,黑风如簇,阴凄凄不是玩儿的。
(3)便玩碧霞祠,便闹丈人峰。笑了探海石,又嘲瞻鲁台。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
(4)想不到会有一个扇子崖。
(5)一面峭壁,绝立于万斛青翠之上。半幅残旗,啸傲于深山密林之中。远离了帝王冠盖,疏弃了名士题咏。脚下不要招摇的店幌,身边没有谒拜的游人。蝉声躲在绿得浸人的树阴里,一声急,一声慢,凿着空凉的石道。而这一扇断壁悬崖,却沉默着,披了满身犀利,峭立在酷烈的阳光下。
(6)这独立特行的风姿,难道果真只是古老的地壳运动偶然形成的?就算如此,扇子崖当初也必定结结实实地死过一回。死在岩板的崩裂时,死在熔浆的奔突里,死在洪峰的漩流下,死在天雷与野火、风压与雪埋的撕裂毁灭中!而又悄然突兀,拔地崛起,剐却了血肉,聚一身筋骨耸向天际!
(7)想必是,每一寸骨骼都是尖利的吧?想必是,每一声呼吸都是粗硬的吧?想必是,每一个眼神,每一颗牙齿,都是讥锋冷硬的吧?
(8)然而,慢慢地向扇子崖攀登而去,但只见石缝里纤细的青草拂着我的脚背;岩畔边立着腼腆的野花。清秀的藤萝在陡壁上为我写了一首诗;就是从碎岩中犟出来的枝叶,也都没有一点点疾言厉色。——莫不是,这才叫英雄本色?刚可触天,柔可覆地。于绝处活,死而后生。傲兀的灵魂里,蕴蓄的是深沉、仁爱、细致的感情。
(9)怔忡着,我上到崖顶。这么高,却没有凌危负险的感觉,倒像是坐在万山编织的摇篮里。原来,这峥嵘的崖是不孤独的。深涧下,身背后,有山连绵,有峰座座。喊一声,便有四面回音;望一眼,就有万树回眸。青天如帐,白云似舟。乌鸦在脚下盘旋,苍松从腋下斜出。好风扑面,林涛送歌。纵目山下,汶河羞涩,弯曲中绕良田千顷:小米黄了,高粱红了,大葱绿了,棉花白了,花生鼓苞了,蜜桃的浆汁灌满了,小孩子牵着斜阳回家了……我的落寞随风散去,人,如烟了……
(10)忽有一只蝴蝶蹁跹而来,黑翅,带金星点儿。如叶,如花,如扇,在我身边盘桓不去。在这样高的崖顶,这不是没有原由的吧?
(11)7月15日深夜,曲终人散。我独留泰山。倒在床上,静听夜半对山亭中传来摇钟的嗡呜,捡拾泰山七日的印象,仍然只有扇子崖!含着温静的微笑,它劈面而站,越见清晰,让人无可忘却。然而,是夜,雾太重,石太凉,阶太滑,是去不得的。非止今日,就是今生,也不知可有机缘再飞崖上?
(12)但我又何必惆怅?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我虽不峥嵘,亦无峻峭,可谁说我不也是一柄小小的扇子?只要不甘心被别人捏在手中翻扑流萤,即使不能助老人清幽,添弱者风凉,枯竹一把,就是填塞在农舍的灶下,去催响一壶泥水也是快意的啊!
(选自《苏叶散文自选集》,有删改)
1.作者在第(3)段说:“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作者因何“落寞”?在尾端中说“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这份“精神理想”是什么?
答:
2.作者笔下的扇子崖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加以概括。
答:
3.第(9)段写一只蹁跹而来的蝴蝶有什么作用?
答:
4.请参考下面的材料,对本文作一番探究,然后回答问题。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叔本华:“在抒情诗和抒情的心境中,……主观的心情,意志的影响,把它的色彩染上所见的环境。……每当我们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的时候,……,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你认为文中作者所写的“扇子崖”,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汪曾祺的风景

第一眼看到他我即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
那是一个侧影。
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他站在路口,他的身边有一个疯子在发狂,街道上奔跑着喧嚣。这一切好像与他都很陌生。
他身着一件蓝咔叽布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半旧的黄包,看上去仿佛是偏僻县城来的一个探访者。那天他是等我们接他去一个便宴,然而我们迟到了。结果让一个70余岁的老人在街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他没有急躁,也没有嗔怪。是的,他已经习惯于这样迟到的约会了。
他与历史的约会足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当他终于乘上最后一班从那黑洞洞的隧道里升出来的班车时,他觉得他头发里的风并没有变。

他的眼睛很诗意。
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眼睛竟可以如此的明澈、清纯。那两枚饱满的眸子是两方小小的古歙砚。
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
他的眼睛总有水的感觉。
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他是美食家,恰如他是美文家。他先将到嘴的食物一抿,并不急于送入牙槽,用舌尖品一品,然后再细细地嚼。他吃得很耐心,很集中思想。这是小品式的吃法,当然不适合觥筹交错的盛宴,因此,他不打算去那一类庆功宴上勉强自己的胃。
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

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1. 文章开头说“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他的“奇异气质”是什么?
仔细阅读一、二部分,选用其中的词语回答。(限用4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仔细品味下面两个句子,联系全文,简析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街道上奔跑着喧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了岸的水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全文,体会本文旨在说明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了一些什么样的原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论沉思
泰戈尔
(1)我们只有通过沉思,才能认识最高深的真理,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静在沉思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合一。
(2)因此,只有通过沉思,让我们的灵魂与思想的最高峰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辞、行为才能变得真实。
(3)让我在这里为你们引用一段在印度经常被引用的有关沉思的话吧:
(4)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
(5)“创造者”这个词的含意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庸俗了。只有当你把广漠的宇宙整个带进你直觉的视野之时,你才能说,神从他那无限的创造力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但神创造世界并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每时每刻连续不断的创造。
(6)所有这一切表明了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它不像万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或不能认同的某些抽象物。但这段话说的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认可了我的崇拜,因为它属于一个至上者,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
(7)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
(8)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河;另一方面,它是我们的意识。,
(9)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10)神的力量‘经进发就向前奔涌,它既是我们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它的分裂往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1)因此,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漠的世界的合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
(12)在那伟大的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
(13)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14)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精义,我们要用心记住这话——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的心灵安定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苦——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变得单纯、自然——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们的存在。
(15)让我再告诉你们有关的另一段话,那是在我们的学校里,孩子们沉思和每日祈祷时所使用的一段话:
(16)给我们意识,让我们在其中顿悟——你是我们的父亲。
(17)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原因。因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18)当我们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拜的温馨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19)我们在祈祷中有时虽然没有用我们的全部心思去充分认识所用的词语,而只是机械地说出它们的发音,然而它们使我们得到满足。“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20)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父亲”这个词的意义,以使我们的心灵处于它真实的和谐之中。
1.对文中有关词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力量”中的“创造者”与“神的力量一经进发就向前奔涌”中的“神”,二者属同一对象。
B.“创造的这两个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意识”和“外部广漠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合一的,这也正是“沉思”的内涵。
C.“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这里的“另一面”就是上文说的“我们的意识”;句意是说,“这世界”如果“没有意识,没有那种至上意识的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D.文中将“沉思”说成“父亲”,意在说明沉思能够像慈父一样给人以真实的和谐和永久的温馨。

2.文章第(6)段说的“创造者无限强大的意志”具体体现在哪里?文章第(17)(18)两段出现了四个“真理”,这四个“真理”的内涵都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