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从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主要观点是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 B.否定信仰上帝 |
|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 D.挑战教皇权威 |
明朝初年,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方孝孺认为“书之周官言六卿之职美矣。冢宰者,治之所从出也。宗伯典礼,司马主兵,司寇掌禁,司空掌土,皆听于冢宰者也。冢宰,治之本,天下之大政宜见于冢宰。”由此可见他主张()
| A.君民共治 | B.复立宰相 |
| C.废除皇权 | D.君主立宪 |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
| 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
《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
①科举制②三省六部制③内阁制④二府三司制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
|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
|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
|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Weber)从学理层面探讨某一制度,称这一制度由于行政官吏的任用采取了客观的标准,因而打破了贵族的垄断和私人的关系,使被统治者在专制国家趋向平等,堪称“消极的民主化”。这一制度应是()
| A.宗法制度 | B.郡县制度 |
| C.察举制度 | D.科举制度 |